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01-26
  •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联合发展轨迹:人际因素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26

    摘要: 通过对859名初中生历时3年的3次追踪测量, 考察了抑郁和自伤的独立与联合发展轨迹, 并对三种重要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二者联合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分别呈现4条和3条异质性发展轨迹; 二者的联合发展轨迹包含“低抑郁-低自伤-稳定”、“低抑郁-低自伤-增长”、“中抑郁-中自伤-降低”三类; 父母心理控制和同伴接纳分别为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风险与保护性因素。

  • 黄河流域夜晚灯光数据与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分类: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摘要: 系统性掌握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规律能为整个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目前,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格局的主要参考依据,然而GDP统计数据存在口径不统一、空间分辨率低等缺点,难以精准刻画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特征。夜晚灯光数据以其相对客观的特征,对其进行有效反映。本文通过对1992-2013年全国夜晚灯光数据的校正和处理,获得全国及流域夜晚灯光数据影像,进行经济空间聚合分析,以及与相关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空间聚合高的区域分布在黄河河道附近,从黄河上游到下游,热力强度逐渐增强,并且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区,向外扩散,呈现了在老的聚合点聚合度加剧的情况下,聚合区域有向周边分散的趋势;夜晚灯光数据的变化趋势与GDP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与城镇化率、人口数量、第三产比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流域发展指数(Basin Development Index, BDI)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流域9省的夜晚灯光数据整体变化趋势与全国灯光数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值均低于全国的夜晚灯光数据,并且差距有所扩大,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 幸福河框架下黄河流域社会发展系统支撑能力初探

    分类: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黄河流域社会发展是影响黄河治理与保护的主要因素之一,辨析黄河流域社会发展规律并给出应对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从人口特征、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增长水平、地区产业结构等4个角度,选取12个社会经济特征指标,通过熵权法计算得到社会发展指数(Social development index,SDI),定量分析黄河流域近40年的社会发展演变特征。研究表明黄河流域近40年的社会发展指数整体呈现“下降-平稳-上升”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在2012年以后,随着经济转型的日渐成熟,黄河流域社会发展整体向好。

  • 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河流健康诊断研究

    分类: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水沙关系不协调、洪水灾害频繁,一直是黄河流域治理的主要难题。近年来黄河来水来沙减少,水沙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黄河河道边界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环境下开展黄河流域河流健康诊断尤为必要。本研究采用信息熵和熵权法等方法研究黄河流域河流健康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分析河流系统健康程度,1980年~1986年黄河流域河流系统总体趋于健康状态,1987年~1999年河流系统总体表现为不健康,2000年~2019年整个河流系统又向着有序、健康方向发展;(2)分析河流健康指数趋势发现,1980年~1984年河流系统向好发展,1984年~1996年河流系统呈现出越来越不健康的趋势,1996年~2019年河流系统呈现出向好发展态势;(3)1986年以前河流系统敏感因子为宁蒙河段主河槽过洪能力,1987年~1999年期间敏感因子为宁蒙河段主河槽过洪能力和花园口总水量,21世纪以来敏感因子为黄河下游总冲淤量和来沙量;黄河下游总冲淤量和宁蒙河段主河槽过洪能力为整个时期的敏感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 棉花陆海重组自交系群体花铃期抗旱性鉴定及评价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陆地棉材料(中07)和海岛棉材料(新海20)构建的F2:6陆海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18年、2019年的7月份在石河子144团采用田间干旱胁迫的方法,在花铃期对棉花陆海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干旱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农艺性状和产量相关性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相结合的方式,对陆海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抗旱性鉴定及评价。由主成分分析可知,陆海重组自交系群体在干旱胁迫状态下铃数、皮棉、有效果枝数和衣分变化较为明显。根据抗旱性度量值(D 值)进行聚类,将陆海重组自交系群体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抗旱型,是HL-44、HL-48、HL-13等16个株系;第Ⅱ类群为中抗旱型,是HL-21、HL-8、HL-19等19个株系;第Ⅲ类群为干旱敏感型,是HL-11、HL-12、HL-3等29个株系;第Ⅳ类群为干旱极敏感型,是HL-10、HL-18、HL-31等8个株系。并鉴定出亲本中07属于抗旱型材料,新海20属于抗旱敏感材料。同时发现群体材料中有比亲本中07抗旱性更强的株系有5个,在抗旱型类群;比亲本新海20抗旱性更敏感的株系有8份,在极敏感型类群。说明该陆海重组自交系群体在抗旱性方面不仅有亲本陆地棉和海岛棉的遗传特性,还有超越亲本的遗传特性。为今后研究海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抗旱性提供了基础。

  • 微咸水膜下滴灌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新疆南部地区淡水资源短缺,浅层地下咸水及灌溉排水资源相对丰富,研究淡咸水混合灌溉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获得一套简易的应用模式,在极端干旱年份对于缓解新疆南部棉花种植地区的干旱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以灌溉地表水(矿化度0.38~0.75 g·L-1)为对照与排水渠咸水(矿化度9.81~11.81 g·L-1)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设置6种不同梯度的灌溉水,即淡咸比1:0(对照);淡咸比4:1(处理1);淡咸比3:2(处理2);淡咸比2:3(处理3);淡咸比1:4(处理4);淡咸比0:1(处理5),对棉花进行大田灌溉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灌溉水矿化度增加,棉花的生理性状呈现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处理1灌溉水对棉花生长的影响较小,棉花产量较对照下降11.85%。(2)灌溉水分生产效率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升高而降低,处理1较对照减少最少。(3)不同微咸水处理下10~40 cm土壤盐分呈现累积现象,其中对照最后1次灌水后的土壤盐分较第1次灌水前增加14.08%,处理5增加最多为173.08%。灌溉水配比4:1即矿化度为2.36~3.39 g·L-1时对棉花生长、产量、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及土壤盐分影响较小。说明在干旱缺水时期采用适当的咸淡混合灌溉方式,对于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保证棉花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 半干旱区箭舌豌豆播期对间作马铃薯生物量 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协调马铃薯与绿肥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是协同实现二者间作提高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于2017—2018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布置定位试验,间作箭舌豌豆设计6月10日(PS1)、6月26日(PS2)和7月10日(PS3)3个播期,以马铃薯单作(P)为对照,测定土壤水分、生物量、马铃薯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冠层温度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P相比,平水年(2017年)PS1降低了马铃薯花期120~160 cm土层和块茎膨大期20~4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PS2和PS3则增加了块茎膨大期140~200 cm、收获期0 ~ 8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间作提高了丰水年(2018年)土壤贮水量。平水年PS1花前耗水量最高,较PS3提高了15.7%;丰水年PS3最高,较PS1增加了17.9%,但均和P、PS2无显著差异;P的花后耗水量在平水年分别较PS1、PS2 和PS3 增加了70.9%、48.6%和32.0%;PS3 的花后耗水量在丰水年分别较P、PS1 和PS2 增加了24.3%、23.1%和38.1%,均达到显著差异。PS2和PS3的地上生物量较P在2017和2018年分别增加了1.1%~12.4%和11.0%~13.2%,且PS3在平水年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平水年P和PS3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PS1和PS2;丰水年P、PS2和PS3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PS1。因此,半干旱区马铃薯间作的箭舌豌豆适宜播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中旬,在不降低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地上部生物量,并显著提高平水年马铃薯的WUE。

  • 矿井水排放湖泊沿岸土壤氮素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以宁夏灵武园疙瘩湖为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探明湖泊滨岸对矿井水中氮素的截留与缓冲作用及其与滨岸土壤氮素空间分布间的关系,以宁夏灵武市羊场湾煤矿矿井水排放湖泊——园疙瘩湖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该湖水滨区域、近岸陆域和自然区域土壤中8种氮素的含量和土壤酶的活性,分析了水滨区域和近岸陆域与自然区域相比的土壤氮素变化系数及其随距矿井水排放口距离远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园疙瘩湖滨岸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存在异质性;相比较而言,水滨区域与周边自然区域的土壤氮素分布特征差异较大,而近岸陆域与周边自然区域的差异较小;相较于无机态氮,有机态氮的空间异质性更强;各有机氮形态中,颗粒物有机氮多被截留于离岸最近的水滨区域,而氨基酸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则需要更为宽阔的截留区域;水滨区域对颗粒物有机氮的截留效应随着距矿井水排放口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水滨区域和近岸陆域对氨基酸氮的截留效应在1400 m内逐渐降低,而在1400 m后趋于稳定;水滨区域和近岸陆域对可溶性有机氮的截留效应与其离矿井水排放口的距离无关,这可能是因为可溶性有机氮的易溶解特性使其随水体的迁移性较强,滨岸带土壤虽在吸附和缓存可溶性有机氮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较强的迁移性致其在滨岸带土壤中的分布较为均一;滨岸土壤氮素的空间异质性与土壤酶活性无关。综上可知,湖泊滨岸土壤对矿井水中有机态氮具有截留作用,且该截留作用多发生在距矿井水排放口1400 m的滨岸带内,滨岸土壤对矿井水中氮素的截留作用亦是滨岸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导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指导矿井水排放路径的设计及矿井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指导。

  • 基于遥感指数的区县级生态环境评价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能够对生态环境实现快速的监测和评价,RSEI的提出为遥感生态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针对RSEI的应用问题,本研究选取吉林省长春市主城区、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中东部半干旱区、青海省西宁市北川河自然保护区为试验区,分别在指数优化和细节表征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近20个指数中选定最优指数并将以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得到的结果进行细节表征对比,旨在探索适用于区县级的生态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以固定指数构成的RSEI模型在细部表征较差,存在较多误判;(2)同样使用PCA法以优化后的指数构建的RSEI(NEW)模型对细节信息的保留较前者要好,在主城市区的结果相较于其余模型更好;(3)利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优化后的指标参与构建的MLR(RSEI)在半干旱区和生态区的结果最佳。试验表明,以最优指数参与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够较好的保留细部特征,对复杂环境的区县级小区域生态评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 补水与制冷不同初始条件对黏土冻融过程 影响的试验研究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研究补水过程中新疆黏土的冻融特征,于室内开展单向冻融模型试验,分析非饱和黏土单向冻融过程中温度、冻胀量、融沉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融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冻融初期,温度变化较快,冻胀/融沉量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大;冻融后期,温度变化减慢并趋于稳定。两种条件下融化时长均短于冻结时长,初始含水率越大的土样,冻融历时、冻结/融化深度及冻胀/融沉量越大。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的不同会导致水冰之间的相变差异及土体水热的变化,从而造成冻融过程中温度场和冻融量不同。此研究所得出的冻融温度场、冻结/融化锋面和冻胀/融沉量的变化规律,可为寒旱区水利工程的设计、修建及运营维护提供理论参考。

  • 高寒草地沙化过程植被与土壤特征变化的 生态阈值估算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草地沙化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会对牧草生产与居民生活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关于草地沙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沙化过程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变化,选择何种敏感指标指示沙化过程以及如何量化沙化过程的生态阈值仍缺乏研究。本文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半干旱高寒草原区选择5种沙化梯度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沙化过程中植物、土壤及微生物特征的变化,并对沙化过程的生态阈值进行估算。结果显示,随着沙化程度的加深,群落盖度、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而土壤容重呈现逐渐升高趋势,极重度沙化草地的砾石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沙化梯度。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显示,表层土壤(0~10cm)全碳、全氮含量逐渐降低,极重度沙化碳氮比显著高于其他沙化梯度。草地沙化过程中植被的生态阈值发生在轻度—中度沙化梯度,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的生态阈值发生在中度—重度沙化梯度。从阈值估算来看,植物反应比土壤更加敏感,把植物群落特征变化作为指示草地沙化程度的指标更科学。同时,轻度到中度沙化梯度是沙化过程的关键时期,所以对沙化草地的早期防治至关重要。

  • 极端干旱与氮添加对半干旱沙质草地物种 多样性、叶性状和生产力的影响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短期内极端干旱(减雨60%和干旱60 d)和氮添加(20 g·m-2·a-1)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叶性状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变化改变了群落中优势物种的重要值,其中优势物种砂蓝刺头和黄蒿的重要值在短期极端干旱和氮添加处理下明显增加。短期内极端干旱对植株高度(Hight,H)、叶片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tent, LNC)及地上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减雨60%降低了H,而增加了LNC,生物量在减雨60%和干旱60 d处理下均显著降低,物种多样性、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叶干物质含量(LeafDry Matter Content, LDMC)及叶碳含量(Leaf Carbon Content, LCC)在不同干旱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短期氮添加对植物叶性状及地上生物量有显著影响,H、SLA和LNC在氮添加处理下增加,而LDMC降低,植物多样性无显著变化。极端干旱与氮添加两者交互作用对物种多样性、叶性状及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物种多样性、SLA、LDMC、LCC及LNC与生物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而H与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半干旱沙质草地一年生为主的植物群落通过改变优势物种关键性状来适应极端干旱和氮沉降,其中H对草地生产力的维持有较大的影响。

  • 短命植物尖喙牻牛儿苗春萌和秋萌植株种子 生物学特性研究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尖喙牻牛儿苗种子生物学特性对于其在极端环境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分别采集尖喙牻牛儿苗春萌和秋萌植株的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与野外实验相结合,探讨尖喙牻牛儿苗种子百粒重、吸水率和种子萌发等生物特征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秋萌植株种子成熟时间比春萌植物早一周左右,两者在不同成熟散布时间下的种子百粒重有显著性差异。(2)未划破种皮下,春萌和秋萌的尖喙牻牛儿苗植株种子在25 ℃/10 ℃具有最高的萌发率,划破种皮后,15 ℃/5 ℃,20 ℃/5 ℃,25 ℃/10 ℃温度下萌发率均达到80%以上且与其他温度条件具有显著的差异。(3)春萌植株种子的吸水率和自然萌发率均显著高于秋萌植株且光照对于春萌和秋萌植株种子萌发影响不显著。(4)尖喙牻牛儿苗春萌和秋萌种子休眠类型为物理休眠,未划破种皮前,种子的萌发率均小于20%,而划破种皮后,萌发率均超过90%。

  • 干旱胁迫对小胡杨2 号幼苗光合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本文以2 a生小胡杨2号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持续干旱的方法探究其光合及生理特征对干旱逆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小胡杨2号主动调节自身光合机制以适应逆境条件,其净光合速率(Pn)等参数日变化曲线均由双峰型变为单峰型;同时,小胡杨2号积极调整水分利用策略,维持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应对干旱环境。(2)轻度及中度干旱胁迫提升了小胡杨2号对强光的利用效率;重度干旱胁迫下苗木降低呼吸消耗保存光合产物、提高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以抵御干旱逆境。(3)经回归拟合,小胡杨2号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土壤含水量存在相应数学关系,确定适宜小胡杨2号幼苗生长的最优土壤水分范围为7.3% ~ 11.0%。(4)小胡杨2号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减轻干旱胁迫的伤害作用,但重度干旱也会使其保护酶活性受到抑制,最终使膜脂过氧化程度加深。综上,小胡杨2号作为抗旱性良好的喜光树种,可广泛用于固沙造林、植被恢复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建设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 洪水漫溢对塔里木河中游天然胡杨林叶渗透 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塔里木河流域中游季节性洪水漫溢的天然胡杨林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原位采样的方法研究胡杨林在洪水漫溢条件下叶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为初步研究天然胡杨林耐水淹生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洪水漫溢初期(8 d),胡杨叶中Na+含量、K+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而Cl-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说明在洪水漫溢初期,胡杨通过增加Cl-、SP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维持叶片渗透势,同时通过提高POD和CAT酶活性来清除由水淹胁迫而积累的活性氧,共同提高植物抗性;(2)随着洪水漫溢时间的延长(18 d),胡杨叶中K+含量、Cl-含量、SS含量、SP含量、SOD活性等均增加,而Na+含量、Pro含量、POD活性及CAT活性均降低,说明随着水淹胁迫的加剧,植物通过增加K+、SS、SP含量及提高SOD活性来增强抗逆性;(3)随着洪水漫溢时间的进一步延长(35d),胡杨叶中Na+在叶组织中含量增加,而SS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及CAT活性均降低,但与洪水漫溢前含量相当。综上所述,胡杨在洪水漫溢的水淹逆境下,通过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氧化酶系统共同增强植物抗性。渗透调节物质中,Na+、K+和SP在胡杨整个洪水漫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渗透调节作用,而Cl-与SS主要在漫溢初、中期发挥作用,维持叶片液泡渗透势平衡。在抗氧化酶系统中,洪水漫溢前期,POD与CAT在清除胡杨叶中受胁迫而积累的活性氧自由基中发挥重要作用,SOD则在洪水漫溢末期发挥了较强清除作用。

  • 乌拉特荒漠草原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查阅文献和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乌拉特荒漠草原的野生木本植物进行调查、统计、排序,并对该区系木本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地理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拉特荒漠草原植物区系有野生木本植物85种,隶属于27科,46属。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植物为主,旱生植物种数占总种数的78.82%。植物的地理成分以亚洲中部分布型和古地中海分布型占绝对优势,二者共计63种,占区系总种数的74.14%。区系中有国级珍稀濒危植物9种,隶属于8科,8属,占区系总种数的10.59%。

  • 关中平原PM2.5浓度周期性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法和交叉小波分析法,对关中五市2013年11月15日至2019年3月15日期间的PM2.5浓度周期性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关中五市的PM2.5浓度变化具有显著区域性和周期性,PM2.5浓度在夏季呈现低浓度稳定状态,秋冬季呈现高浓度状态,并呈现出365 d左右、36 d左右以及14 d左右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秋冬季,关中五市的PM2.5浓度以14 d左右的周期性变化为主。PM2.5浓度14 d左右的周期性变化与风向、风速和气压三项气象因子基本为负相关关系,与湿度呈现落后1/8个相位周期,与气温基本无相关关系。(3)关中五市秋冬季PM2.5浓度周期性变化主要是由运城、三门峡、洛阳和关中城市等区域形成的局地静稳气流(该类气流占21.08%,在该类气流下PM2.5不断积累)和从蒙古国、内蒙古等地输入的气流(该类气流占23.86%,在该类气流下积累的PM2.5得到清除)周期性交替所致。

  • 1961—2018 年内蒙古生长季昼夜降水气候特征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1961—2018年内蒙古地区103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地面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过去58 a间内蒙古生长季昼夜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为未来内蒙古农业发展和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生长季多年平均昼降水量和昼降水日数总体上多于夜降水量和夜降水日数,且月份特征差异显著。昼夜降水量和日数均存在不同的周期变化特征,但区域昼夜降水总量基本没变,昼夜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2)内蒙古地区生长季平均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空间分布均呈现由东北向西北均匀递减的特征,但是在内蒙古中南部和东部昼降水量对日降水量贡献高,昼夜降水量差值和昼夜降水日数差值大,在西部昼夜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差异小。(3)生长季昼夜降水量空间变化相似,即中部下降,西部和东北部增加。但是昼夜降水日数空间变化差异较大,昼降水日数在西部基本不变,在中部和东北部基本呈下降趋势,而夜降水日数在中西部和东北西部呈增加趋势,在东南至东北部呈下降趋势。

  • 2000—2016 年山西境内黄河流域侵蚀性 降雨特征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2000—2016年山西境内黄河流域71个气象站逐日降雨观测资料,采用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侵蚀性降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7 a间,研究区年侵蚀性降雨量在189.84 ~ 443.72 mm,平均为305.08 mm,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61.5%;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变化趋势,存在中条山东部山地和吕梁山中南部山地2个侵蚀性降雨中心;年内分配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7月;89%的侵蚀性降雨量集中在暖季(每年5—9月),其中7—9月是水土流失防控的关键期;71个气象站多年平均侵蚀性降雨量与多年平均降雨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年侵蚀性降雨量及其所占比例均随年降雨量增加而增加。

  • 内蒙古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时空分异及 主导气象因子探讨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内蒙古地区2017年12个盟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研究了O3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GAM模型探讨了气象因素对O3浓度变化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O3浓度超标情况;O3月均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特征,4—9月O3浓度最高,污染最为严重,且在7月达到全年最高值(136 μg·m-3);地域规律呈现出内蒙古中部地区O3浓度最高,西部地区O3浓度居中,东部地区O3浓度较低的特征。通过构建GAM模型对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影响O3浓度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进行识别,发现气温是影响整个内蒙古地区O3浓度变化的最主要气象因子,而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分别是内蒙古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影响O3浓度变化的第二主导气象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