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喀斯特地区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和养分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植物根系分泌物酶活性对根际土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我们测 定了灌草丛、灌木林、灌乔林和乔木林4 个植被恢复阶段群落水平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的 β-1,4-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 磷酸酶(ACP)的活性与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根际 土以及根系分泌物的4 种酶活性在植被恢复后期显著高于植被恢复前期;乔木林的根系分 泌物酶活性C:P 和N:P 比值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阶段,而根际土酶活性比值相反。相关 分析显示,根系分泌物酶活性与对应的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对于根系分泌物酶活 性,土壤酶活性与相关养分的相关性程度明显变强了。另外,根际土以及根系分泌物βG、 NAG 和LAP 酶活性与根际土有机碳(SOC)和全氮(TN)呈显著正相关,根际土以及根 系分泌物ACP 酶活性与根际土速效磷(AP)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 根系分泌物酶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具有正向的作用。根系分泌物酶是土壤酶的有利补充, 在碳氮磷养分循环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控根系分泌物分泌及其酶活性可能为喀 斯特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新的视角。

  • 不育男性精子中的顶体及精液参数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研究不育男性精子中顶体酶活性与精液参数。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不育男性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按照顶体酶参数是否正常划分为两组,观察组1(n=68)为精液参数正常组,即精液量、液化时间、外观、精子活力、外形以及数量等均无明显异常,观察组2(n=72)为精液参数异常组,即抗精抗体为阳性或上述检查有不少于1项明显异常,且存在生殖系统急慢性炎症史;选取1年内正常生育男性7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应用手淫法对所有男性精液予以收集,且应用改良Kennedy法检测精子顶体酶活性,对比3组男性精子顶体酶活性。结果观察组2 (a十b)级精子活动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尸<0.05 );对照组精子浓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 );对照组顶体酶活性明显高于观察组1与观察组2(P<0.05)。结论顶体酶活性低下密切关联于男性不育,检测不育男性精子中顶体酶活性临床价值重大,可将精子质量全面反映出来,进而评价其功能状态,有推广价值。

  •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恢复模式对土壤C:N:P比值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其C:N:P比值的影响,该文在广西环江县的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地选取了3种土地利用方式[退化干扰地、牧草地和果树(枇杷)林地]和4种恢复模式(常绿乔木林、落叶乔木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自然恢复林)为对象,分析4种土壤酶[β-1,4-葡萄糖苷酶(βG)、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和C:N:P比值变化与土壤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恢复模式土壤的四种酶活性均高于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牧草地4种酶的活性、C:P和N:P比值高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恢复模式中,落叶乔木林的βG和ALP酶活性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林和常绿乔木林,常绿乔木林的NAG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恢复模式,而落叶乔木林的酶活性C:P比值和常绿落叶混交林的酶活性N:P比值均显著低于其他3种恢复模式。另外,酶活性计量比值矢量角度分析显示,所有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受磷限制。(2)四种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SOC)、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磷(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βG酶活性还与速效磷(A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ALP酶活性与全氮(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TP、NH4+-N、NO3--N和AP含量分别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和C:N:P比值变化的38.3%、9.5%、9.3%和8.0%。综上所述,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中土壤磷限制普遍存在,意味着土地利用开发和恢复过程中磷的赋存和转化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点。另外,由于牧草地、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落叶乔木林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具有较高的土壤酶活性和C:P比值以及速效磷含量,表明牧草和落叶植物可能对喀斯特土地利用和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有积极作用。

  • 人工脱涩处理对广西野生柿种质果实贮藏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广西特有的野生柿种质‘油柿’(YS)、‘农家栽培柿’(ZP)和主栽品种‘恭城月柿’为实验材料,分析人工脱涩乙烯利处理的果实采后贮藏中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硬度、乙烯生物合成量、色差、可溶性单宁含量、果胶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不同野生柿种质采后果实软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恭城月柿相比,油柿可滴定酸含量高,可溶性糖含量低,转色缓慢,果实易软化。其中YS-4最不耐贮藏,乙烯利处理后,贮藏第4天硬度降至1.620 N,第6天可溶性单宁含量下降至2.398 mg·g-1,整个贮藏期原果胶含量下降最慢,末期可溶性果胶值最低,为0.832%;而YS-2最耐贮藏,乙烯利处理第8天硬度为YS-4的3.6倍,贮藏末期硬度在所有油柿中最高。农家栽培柿中乙烯利处理贮藏末期ZP-2可滴定酸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低,转色最缓慢,原果胶降幅最小,可溶性果胶含量最高;相反ZP-3果实转色快且易软化,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低,原果胶降幅最大,可溶性果胶含量低。恭城月柿PG活性和Cx活性远远高于油柿,各油柿种质的果实软化程度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相关性不同,β-D-Gal酶和Cx酶在农家栽培柿贮藏前期起作用,PG酶在贮藏前期和后期对果实软化起作用。说明不同柿种质品种在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酶不同。综上,与恭城月柿相比,‘油柿’柿耐贮性差,其中YS-4极不耐贮藏,而‘农家栽培柿’ZP-2极耐贮藏。以上结果可为研究柿果实软化机制提供基础的种质材料。

  • 饲粮铜水平对冬毛期水貂血清脂类代谢指标、血液参数、肠道消化及胆汁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铜水平对冬毛期水貂血清脂类代谢指标、血液参数、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胆汁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110±3)日龄的健康水貂14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各组水貂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铜含量为7.68 mg/kg)中添加0(对照组)、6(Cu6组)、12(Cu12组)、24(Cu24组)、(Cu48组)、96(Cu96组)和192 mg/kg(Cu192组)铜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水貂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随饲粮铜水平的增加呈线性(♂:P<0.01,♀:P<0.01)或二次曲线降低(♂:P<0.05,♀:P<0.01)。雄性水貂的血清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雌性水貂(P<0.05)。2)饲粮铜水平对水貂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无显著影响(P>0.05),雄性水貂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与雌性水貂无显著差异(P>0.05)。3)雄性水貂空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雌性水貂(P<0.05),空肠、回肠胰蛋白酶活性和空肠淀粉酶活性极显著高于雌性水貂(P<0.01)。4)水貂胆汁铜含量随饲粮铜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增加(P<0.05),水貂胆汁锰和铁含量随饲粮铜水平的增加呈线性或二次曲线降低(P<0.01)。由此可见,水貂饲粮添加铜对血清胆固醇、胆汁微量元素含量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饲粮铜水平对冬毛期水貂血清脂类代谢指标、血液参数、肠道消化及胆汁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铜水平对冬毛期水貂血清脂类代谢指标、血液参数、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胆汁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110±3)日龄的健康水貂14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各组水貂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铜含量为7.68 mg/kg)中添加0(对照组)、6(Cu6组)、12(Cu12组)、24(Cu24组)、(Cu48组)、96(Cu96组)和192 mg/kg(Cu192组)铜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水貂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随饲粮铜水平的增加呈线性(♂:P<0.01,♀:P<0.01)或二次曲线降低(♂:P<0.05,♀:P<0.01)。雄性水貂的血清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雌性水貂(P<0.05)。2)饲粮铜水平对水貂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无显著影响(P>0.05),雄性水貂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与雌性水貂无显著差异(P>0.05)。3)雄性水貂空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雌性水貂(P<0.05),空肠、回肠胰蛋白酶活性和空肠淀粉酶活性极显著高于雌性水貂(P<0.01)。4)水貂胆汁铜含量随饲粮铜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增加(P<0.05),水貂胆汁锰和铁含量随饲粮铜水平的增加呈线性或二次曲线降低(P<0.01)。由此可见,水貂饲粮添加铜对血清胆固醇、胆汁微量元素含量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复合抗菌肽对山羊瘤胃发酵和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复合抗菌肽对饲喂不同精料饲粮山羊瘤胃发酵和酶活性的影响。选取18只4月龄雄性山羊,随机分3组,每组6只。对照组(Ⅰ组)、高精料组(Ⅱ组)、高精料抗菌肽组(Ⅲ组)分别饲喂精料300、600和600 g/(只·d),同时Ⅲ组在精料中添加3.0 g/(只·d)复合抗菌肽。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Ⅱ组瘤胃液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甲烷(CH4)、氨态氮(NH3-N)、尿素氮、微生物蛋白(MCP)浓度与(乙酸+丁酸)/丙酸及木聚糖酶、脂肪酶活性极显著或显著增加(P0.05)。2)与Ⅱ组相比,Ⅲ组瘤胃液丙酸、丁酸、NH3-N浓度及CMCase、果胶酶、中性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乙酸、T-VFA、CH4、尿素氮浓度与(乙酸+丁酸)/丙酸及木聚糖酶活性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或P<0.05),MCP浓度及β-葡萄糖苷酶、淀粉酶活性极显著或显著增加(P<0.01或P<0.05)。由此说明,复合抗菌肽可调节山羊瘤胃发酵模式,提高饲料利用率,是理想的饲料添加剂。

  • 多胺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增殖与体胚分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外源多胺(PAs)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EC)增殖及体胚分化的影响机制, 该研究以“妃子笑”荔枝EC 为材料,采用单因素法在增殖培养基中添加腐胺(Put)、亚 精胺(Spd)及精胺(Spm),分析了不同PAs 处理后EC 形态、结构、内源PAs 含量及相 关酶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外源Put、Spd 和Spm 处理均显著提高了EC 增殖率,降 低了体胚诱导及萌发数量。经外源PAs 处理增殖的EC 胚性细胞大小较一致,染色深且均匀, 多细胞原胚减少,可见已经分化完全的早期子叶胚。(2)外源PAs 处理均显著提高了EC 中内源PAs 含量,其中Put 处理EC 中各类内源PAs 及总PAs 含量最高;当在含外源PAs 培养基上增殖的EC 转入不含外源PAs 的培养基上增殖时(恢复培养),EC 中的Put 含量 仍然显著高于对照,内源Spd 和Spm 则显著降低。(3)外源Put 处理显著提高了EC 中的 鸟氨酸脱羧酶(ODC)、精氨酸脱羧酶(ADC)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而外源Spd、 Spm 处理显著降低了EC 中的ODC 及ADC 活性,外源Spd 显著提高了多胺氧化酶(PAO) 活性;恢复培养后,EC 中ADC 和DAO 活性比恢复培养前显著降低,ODC、PAO 无显著 性差异。综上认为,外源PAs 可以通过调节PAs 代谢相关酶活性影响内源PAs 含量,进而 影响荔枝EC 增殖和体胚诱导。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As 调节荔枝体胚发生机制,提高 荔枝离体再生效率提供了基础。

  • 镍铜砷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提交时间: 2022-12-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学性状。以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白家咀 村冶炼厂附近下风向遭受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调查的方法对其020 cm和2040 cm 土层的重金属(Zn,Pb,Cd,Cr,Cu,Ni,As,Hg)、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和酶活性(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 酶、脱氢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土壤在020 cm土层,Ni、Cu和As点位超标率依次为15.4%、30.8%和 38.5%;在2040 cm土层,Ni、Cu和As点位超标率均为7.7%。( 2)Pb、Hg、Ni、Cu、Cd、As与细菌、脲酶、碱性磷酸酶、 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呈负相关关系;Cr与放线菌和真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Zn与细菌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细 菌与放线菌生物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3)Pb、Zn 和 Cr 为主导土壤生物学性状的主要因子,其贡献率依次为 72.4%、16.2%和4.9%。在铜镍砷复合污染区,过氧化氢酶活性对重金属Cu、Ni、Cd、As较为敏感,可作为该区土壤质 量评价的有效指标。

  • 重组Humicola insolens角质酶的高密度发酵优化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8-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在采用前期已构建的重组菌E.coli BL21(DE3)/pET20b(+)-hic进行高密度发酵制备角质酶时发现,在高诱导强度发酵时,菌体浓度下降明显。同时,通过测定纯化重组角质酶的磷脂水解活性,考察验证了重组酶对宿主细胞的损伤作用。重组酶的磷脂酰乙醇胺活性为9.8 U·mg-1(NPB水解比活力为1047.6 U·mg-1),在卵黄平板出现了明显的反应圈现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又尝试了高菌体浓度结合高诱导强度的发酵策略,以进一步提高重组酶在3-L罐中的表达水平。优化后的最佳条件及结果为:OD600为75时,恒速流加0.8 g·L ·h-1的乳糖溶液,发酵24 h后,酶活达到最大值4788.0 U·mL-1,约为摇瓶发酵酶活的28倍,与OD600为50时、流加0.2 g·L-1·h-1进行诱导的发酵策略(酶活2233.0 U·mL-1)相比,提高幅度约为114.0%,发酵时间缩短40.0%。

  • 德氏乳杆菌对育肥猪血脂指标、胆固醇代谢和脂肪沉积相关及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德氏乳杆菌制剂对育肥猪血脂指标、肝脏胆固醇代谢和脂肪沉积相关酶活性、组织胆固醇代谢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mRNA表达和皮下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头平均体重为(65.34±3.64) kg的健康“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栏),每个重复10头(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德氏乳杆菌制剂的饲粮,预试期7 d,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的血清甘油三酯(TG)(P=0.08)和总胆固醇(TC)(P=0.06)含量均有降低趋势,血清总胆汁酸(TBA)含量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的肝脏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活性有降低趋势(P=0.07),胆固醇7α-羟化酶活性(CYP7A1)显著增加(P<0.05),脂肪甘油三酯酯酶(ATGL)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的回肠胆汁酸结合蛋白(IBABP)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降低趋势(P=0.07),皮下脂肪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皮下脂肪细胞直径有降低趋势(P=0.09)。结果提示,德氏乳杆菌可通过干扰育肥猪回肠对胆汁酸的吸收来调控肝脏胆固醇和脂肪代谢。

  • 模拟氮沉降对温带森林土壤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森林土壤酶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组分,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其活性能快速反映氮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变化。 以 北京地带性植被辽东栎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氮沉降方法,原位设计低氮(50 kg N hm-2 a-1 ,N50)、高氮(150 kg N hm-2 a-1 , N150)两个施氮水平,每个施氮水平设置NaNO3、(NH4)2SO4、NH4NO3 3个不同的施氮类型,另设置空白对照(0kgNhm-2 a-1, N0)。 从时间格局上研究不同氮素化学形态和剂量对温带森林土壤 6 种酶(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多 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氮形态和水平的交互作用下,NH4 NO3 ⁃N 处理的脲酶活性显著高出 NO-3 ⁃N 处理的 24.20%(N50),NH+4 ⁃N 处理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显著高出 NO-3 ⁃N 处理的 13.82%(N150);在 NH+4 ⁃N 和 NH4 NO3⁃N 处理中,N50 水平下的脲酶活性分别高出 N0 处理的 38.90%和 24.20%,差异显著。 对无氮形态和水平交互作用的酶活性分析 得出,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碱性磷酸酶活性在 N50 和 N150 处理下分别比 N0 高 20.2%和 11.5%,N50 和 N150 处理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分别比 N0 处理高 64.3%和 41.8%,差异显著(P<0.05); NH+4 ⁃N 处理对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不同的施氮形态,对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 活性无显著影响。 6 种酶活性均呈现了显著的时间变化,氮添加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时间分异规律没有显著影响。 此外,土壤 微生物量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 以上结果表明,氮添加通过改变森林土壤的环境因子, 影响了土壤中的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进而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库和养分循环。

  • 饲粮蛋白质水平及纤维来源对生长猪盲肠液特性的影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蛋白质水平与纤维来源对生长猪盲肠液消化酶活性及水解能力的影响,为生长猪大肠消化液的模拟提供参考。试验一考察饲粮的蛋白质水平(饲粮1和饲粮2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9.03%和13.96%)对生长猪盲肠液组成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12头在盲肠安装瘘管的生长猪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预试期5 d,试验期10 d。试验二在试验一结束并经过10 d恢复期后考察饲粮的纤维来源(饲粮3:玉米-大豆皮饲粮;饲粮4:玉米-麦麸饲粮)对生长猪盲肠液组成的影响,试验设计同试验一。试验三在试验一和试验二获得猪盲肠食糜的基础上考察盲肠液的来源与底物对还原糖释放量的影响。采用4×8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盲肠液来源设4个处理,分别为试验猪饲喂饲粮1、饲粮2、饲粮3和饲粮4后收集的盲肠液;底物为8个处理包括饲粮1~饲粮4,2个玉米-豆粕饲粮(饲粮5和饲粮6)和饲喂饲粮5和饲粮6后获得的回肠冻干食糜。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结果表明:1)高蛋白质饲粮(饲粮1)与低蛋白质饲粮(饲粮2)相比显著降低猪盲肠食糜干物质含量(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盲肠液pH以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纤维来源对猪盲肠食糜干物质含量、pH以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3)盲肠液来源和底物对还原糖释放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且两者对还原糖释放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盲肠液中水解酶活性高,饲粮纤维含量低,则盲肠液体外消化后还原糖释放量多。盲肠液中木聚糖酶、葡聚糖酶、中性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影响了对饲粮的消化能力,而木聚糖酶与淀粉酶活性影响了对回肠末端食糜的消化能力。由此表明,饲粮营养水平虽然对生长猪盲肠液中6种水解酶活性影响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多种水解酶微小的差异叠加后引起了水解能力的差异。

  • 柿果实采后氧化还原电位与乙烯合成和相关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5-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广西特色柿品种(Diospyros kaki Thunb.)恭城月柿为材料,在采后贮藏过程中对其氧化还原电位(ORP)、乙烯生物合成量、硬度、色差、抗氧化酶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初步探讨柿果实氧化还原电位与乙烯生物合成和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贮藏期果实的硬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乙烯利处理果实的硬度从采后3 d即急速下降,至贮藏末期始终显著低于对照。贮藏前14 d果实转色比较缓慢,采后15 d,乙烯利处理果实的总色差△E值快速上升至29.6,转色完全,显著高于对照的11.9。在贮藏前期处理和对照果实的ORP均稳定在7.5 mVg-1,采后15 d,乙烯利处理果实的ORP快速上升至11.9 mVg-1,是对照组的1.4倍。乙烯利处理果实的乙烯生物合成量在贮藏前期呈较低水平,采后15 d,乙烯生成量急剧增加至0.372 Lkg-1h-1的高峰,对照乙烯生成量则始终维持在0.033 Lkg-1h-1的较低水平。由此可见,乙烯生成量的增加与ORP的上升关系密切。此外,抗氧化酶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细胞壁降解酶中的-D-半乳糖苷酶(-D-Gal)活性与ORP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二者受果实ORP变化的影响。因此,经乙烯利处理柿果实的ORP贮藏末期显著上升,促进乙烯生物合成量的急剧增加,诱导抗氧化酶POD和细胞壁降解酶 -D-Gal活性增强,导致果实急速后熟软化。柿果实ORP可能作为开关调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生成乙烯这一生物化学反应,即打破ORP的稳定状态引发乙烯合成的启动。研究通过探讨氧化还原电位与柿果实成熟软化的关系,为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金黄色葡萄球菌arl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受体蛋白ArlSCA的表达、纯化及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类重要的病原菌,其毒力因子的表达及分泌过程由多种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two 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 TCSTS)共同调控,其中ArlRS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与细菌的生长和分裂密切相关。ArlRS双组份系统的信号传递通过组氨酸激酶ArlS磷酸化实现,ArlS的胞内域被认为是调控毒力因子表达的重要功能域, 本文以ArlS蛋白的胞内域部分即ArlSCA为目标蛋白进行相关的活性研究。首先构建pProEX-HTa-arls和pProEX-HTa-arlr重组质粒,对目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其次,利用金属离子螯合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以及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对目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纯化后的ArlR蛋白纯度可达98%,产量约为25 mg/L;纯化后的ArlS蛋白纯度可达90%,产量约为15 mg/L。圆二色谱检测结果显示纯化后的目的蛋白有完整的二级结构具有激酶活性。体外磷酸化结果显示,ArlS蛋白自磷酸化后可以将磷酸基团转移给反应调控蛋白ArlR。最后,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了418位和420位氨基酸残基突变的表达载体pProEX-HTa-ArlSCAG418A和pProEX-HTa-ArlSCAG420A。ArlSCAG418A和ArlSCAG420A蛋白不具有激酶活性,说明418位和420位氨基酸残基在ArlS蛋白的自磷酸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 金黄色葡萄球菌arl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受体蛋白ArlSCA的表达、纯化及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类重要的病原菌,其毒力因子的表达及分泌过程由多种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two 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 TCSTS)共同调控,其中ArlRS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与细菌的生长和分裂密切相关。ArlRS双组份系统的信号传递通过组氨酸激酶ArlS磷酸化实现,ArlS的胞内域被认为是调控毒力因子表达的重要功能域, 本文以ArlS蛋白的胞内域部分即ArlSCA为目标蛋白进行相关的活性研究。首先构建pProEX-HTa-arls和pProEX-HTa-arlr重组质粒,对目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其次,利用金属离子螯合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以及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对目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纯化后的ArlR蛋白纯度可达98%,产量约为25 mg/L;纯化后的ArlS蛋白纯度可达90%,产量约为15 mg/L。圆二色谱检测结果显示纯化后的目的蛋白有完整的二级结构具有激酶活性。体外磷酸化结果显示,ArlS蛋白自磷酸化后可以将磷酸基团转移给反应调控蛋白ArlR。最后,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了418位和420位氨基酸残基突变的表达载体pProEX-HTa-ArlSCAG418A和pProEX-HTa-ArlSCAG420A。ArlSCAG418A和ArlSCAG420A蛋白不具有激酶活性,说明418位和420位氨基酸残基在ArlS蛋白的自磷酸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 提取液及固–液分离方法对固态非淀粉多糖酶类活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固态酶制剂评估中酶的适宜提取液及固–液分离方法。采用4×3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其中提取液分别为去离子水、乙酸–乙酸钠缓冲液(0.1 mol/L,pH 5.50)、磷酸盐缓冲液(0.05 mol/L,pH 6.00)和0.9%NaCl溶液;溶液提取后的固–液分离方法分别为不分离、3 000 r/min离心3 min和中速滤纸过滤。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设2个平行,测定各个处理下酶的活性,并考察提取液的类型对酶制剂产品(α–半乳糖苷酶除外)溶解离心后溶液中溶质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盐缓冲液溶解木聚糖酶后活性最高(P0.05),且均显著地高于去离子水(P0.05)。酶制剂溶解后的固–液分离方法对木聚糖酶的测定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提取液离心或过滤后β–葡聚糖酶活性最高(P<0.05);提取液离心后β–甘露聚糖酶活性最高(P<0.05);而提取液不分离时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最高(P<0.05)。提取液的种类和酶制剂溶解后的固–液分离方法对4种非淀粉多糖酶的测定活性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对木聚糖酶制剂的溶解度最大(P<0.05),去离子水和0.9%NaCl溶液均对β–葡聚糖酶及β–甘露聚糖酶制剂的溶解度最大(P<0.05)。然而,乙酸–乙酸钠缓冲液溶解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后提取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均最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乙酸–乙酸钠缓冲液溶解4种固态酶制剂可以最有效地将酶蛋白提取出来,α–半乳糖苷酶提取后不宜固液分离,而其他3种酶的提取液适宜进行离心分离。

  • 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对鲤生长性能、消化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对鲤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36.12±1.18) g的鲤9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依次为32.0%、30.0%、28.1%、26.2%、24.2%,玉米淀粉添加水平依次为0(对照)、6.5%、13.0%、19.5%、26.0%的试验饲料,饲养时间为9周。结果表明:从生长性能看,对照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前肠中,13.0%玉米淀粉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6.5%玉米淀粉组(P<0.05);中肠中,对照组、19.5%玉米淀粉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6.5%玉米淀粉组(P<0.05);后肠中,26.0%玉米淀粉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19.5%玉米淀粉组(P<0.05)。肝胰脏中,26.0%玉米淀粉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前肠、中肠和后肠中,6.5%玉米淀粉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中蛋白酶活性均随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清胆固醇含量以26.0%玉米淀粉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以6.5%玉米淀粉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以26.0%玉米淀粉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以6.5%、13.0%玉米淀粉组较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提高鲤的消化能力,饲料中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在0~13.0%、蛋白质水平在28.1%~32.0%时较适合鲤的生长。

  • 金黄色葡萄球菌arl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受体蛋白ArlSCA的表达、纯化及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类重要的病原菌,其毒力因子的表达及分泌过程由多种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two 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 TCSTS)共同调控,其中ArlRS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与细菌的生长和分裂密切相关。ArlRS双组份系统的信号传递通过组氨酸激酶ArlS磷酸化实现,ArlS的胞内域被认为是调控毒力因子表达的重要功能域, 本文以ArlS蛋白的胞内域部分即ArlSCA为目标蛋白进行相关的活性研究。首先构建pProEX-HTa-arls和pProEX-HTa-arlr重组质粒,对目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其次,利用金属离子螯合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以及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对目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纯化后的ArlR蛋白纯度可达98%,产量约为25 mg/L;纯化后的ArlS蛋白纯度可达90%,产量约为15 mg/L。圆二色谱检测结果显示纯化后的目的蛋白有完整的二级结构具有激酶活性。体外磷酸化结果显示,ArlS蛋白自磷酸化后可以将磷酸基团转移给反应调控蛋白ArlR。最后,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了418位和420位氨基酸残基突变的表达载体pProEX-HTa-ArlSCAG418A和pProEX-HTa-ArlSCAG420A。ArlSCAG418A和ArlSCAG420A蛋白不具有激酶活性,说明418位和420位氨基酸残基在ArlS蛋白的自磷酸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 不同锌源及水平对生长肥育猪血清和组织器官锌沉积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锌源[蛋氨酸锌(Zn-Met)或硫酸锌(ZnSO4)]及水平对生长肥育猪血清酶活性和组织器官锌沉积量的影响。选用体重[(33.70±2.76) kg]相近的“杜×长×大”生长肥育猪32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40 mg/kg Zn-Met、40 mg/kg ZnSO4和80 mg/kg ZnSO4(以锌元素计)。预试期7 d,正试期72 d,分30~60 kg和61~90 kg 2个阶段。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40 mg/kg Zn-Met显著降低了生长肥育猪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P0.05),但显著提高了肝脏和骨锌沉积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40 mg/kg Zn-Met或40、80 mg/kg ZnSO4可改善生长肥育猪血清酶活性、血清锌含量及肝脏和骨锌沉积量。本试验条件下,生长肥育猪饲粮添加40 mg/kg Zn-Met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