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胡超
  • 灰姑娘能变成白雪公主吗?感知到的信任对他人面孔表征的影响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考察对他人可信程度的感知是否会影响对该人物面孔长相的表征及其潜在的机制。实验1让被试形成目标人物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随后利用反相关图像分类技术将被试对目标人物面孔的心理表征可视化。结果发现无论目标人物是男性还是女性, 高可信度的目标人物与更具吸引力和积极特质的面孔表征相关。实验2从一批新的被试中可视化了可信和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的特征, 并与实验1中获得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的特征做相似性分析, 发现被描述为可信(或不可信)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特征与可信(或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特征有更多的相似性, 说明当人们得知他人是可信(或不可信)时, 会把脑海中的对应图式特征叠加到该人物的面孔物理特征上, 从而重塑面孔表征。本研究说明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在面孔表征形成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 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现状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6-0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术中淋巴结清扫的范围目前国内外仍存在争议。目的 探索临床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现状。方法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2022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15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目前临床进行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术时淋巴结清扫情况,包括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清扫范围及主要阳性淋巴结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根据肿瘤在肝脏的位置将患者分为左肝组和右肝组。结果 152例患者中,83例患者肿瘤位于左肝(左肝组),69例位于右肝(右肝组)。其中共86例患者接受淋巴结清扫术,左肝组接受淋巴结清扫比例〔61例(73.5%)〕高于右肝组〔25例(36.2%)〕(P0.05);86例接受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有39例(45.3%)病理学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淋巴结),左肝组淋巴结阳性率〔34例(55.7%)〕高于右肝组〔5例(20.0%)〕(P<0.05);不论肿瘤位于左肝还是右肝,常规区域内清扫的阳性淋巴结中占比较高的均为第8、12、13组,其中排名第1位的为第12组,左肝组和右肝组分别为79.4%(27/34)和80.0%(4/5)。结论 不论肿瘤位于左肝还是右肝,第8、12、13组淋巴结是阳性率较高的淋巴结,手术中可能需要常规进行清扫。

  • 灰姑娘能变成白雪公主吗?感知到的信任对他人面孔表征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01

    摘要: 本研究考察对他人可信程度的感知是否会影响对该人物面孔长相的表征及其潜在的机制。实验1让被试形成目标人物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随后利用反相关图像分类技术将被试对目标人物面孔的心理表征可视化。结果发现无论目标人物是男性还是女性,高可信度的目标人物与更具吸引力和积极特质的面孔表征相关。实验2从一批新的被试中可视化了可信和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的特征,并与实验1中获得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的特征做相似性分析,发现被描述为可信(或不可信)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特征与可信(或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特征有更多的相似性,说明当人们得知他人是可信(或不可信)时,会把脑海中的对应图式特征叠加到该人物的面孔物理特征上,从而重塑面孔表征。本研究说明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在面孔表征形成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 表达性写作应用于社会灾难时期心理救援的理论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 创伤经历者急剧增加, 加之交通阻断, 传统的心理救援很难及时应对大范围的灾民心理危机; 而表达性写作便于心理学工作者大规模实施, 且可通过电话、网络等远程通讯工具进行指导, 治疗PTSD等心理创伤, 改善生理、心理健康。社会灾难时期表达性写作的机制复杂, 涉及暴露脱敏、意义重建、自我抽离—自我调节、工作记忆优化和认知神经机制正常化; 其疗效受到作者特质、干预时间和写作形式等潜在因素的影响。相应地, 未来应结合本土社会文化因素, 重视在线干预研究, 探索表达性写作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 综合不同的生理、心理健康指标评估表达性写作的疗效。

  • 死亡意识的恐惧管理和悲伤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悲伤情绪的功能及效应, 提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假设”。实验1采用电生理、微表情、主观报告等方法探索死亡意识伴随的情绪变化; 实验2和实验3对比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和“恐惧管理”, 并探索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死亡意识诱发悲伤和恐惧(尤其是悲伤), 且死亡反思诱发更多的悲伤; 恐惧在死亡意识与外在人生目标间起中介作用; 悲伤(而非恐惧)背景音乐下, 死亡意识使个体更重视内在人生目标。上述结果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提供了实证依据, 表明在悲伤的情绪中加工死亡意识可能促进个体的内在成长, 这对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的心理救援具有启示意义。

  • 死亡意识的恐惧管理和悲伤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18

    摘要: 基于悲伤情绪的功能及效应,提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假设。实验一采用电生理、微表情、主观报告等方法探索死亡意识伴随的情绪变化;实验二、三对比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和恐惧管理,并探索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死亡意识诱发悲伤和恐惧(尤其是悲伤),且死亡反思诱发更多的悲伤;恐惧在死亡意识与外在人生目标间起中介作用;悲伤(而非恐惧)背景音乐下,死亡意识使个体更重视内在人生目标。上述结果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提供了实证依据,表明在悲伤的情绪中加工死亡意识可能促进个体的内在成长,这对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的心理救援具有启示意义。

  • 表达性写作应用于社会灾难时期心理救援的理论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0

    摘要: 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创伤经历者急剧增加,加之交通阻断,传统的心理救援很难及时应对大范围的灾民心理危机;而表达性写作便于心理学工作者大规模实施,且可通过电话、网络等远程通讯工具进行指导,治疗PTSD等心理创伤,改善生理、心理健康。社会灾难时期表达性写作的机制复杂,涉及暴露脱敏、意义重建、自我抽离自我调节、工作记忆优化和认知神经机制正常化;其疗效受到作者特质、干预时间和写作形式等潜在因素的影响。相应地,未来应结合本土社会文化因素,重视在线干预研究,探索表达性写作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综合不同的生理、心理健康指标评估表达性写作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