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思维探讨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为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依托广播电视媒体获得所需的信息。广播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策划则是广播电视新闻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使广播电视新闻内容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需要对广播电视新闻在策划方面不断创新,从而使广播电视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使广播电视新闻质量不断提升。本文将对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使广播电视新闻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 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播音主持的应用及探究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也开始逐渐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而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正是顺应了人们的内在需求。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就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播音主持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与探究,以期能够促进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为实现电视播音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技术保障。

  • 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基础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摘要: 人际情绪调节是社会互动一方有意改变另一方情绪状态的过程,它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发展,并且具有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独特优势。近年已有不少脑成像研究考察了人际情绪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过程的脑神经基础:人际情绪调节涉及心智化系统(楔前叶、颞顶联合区、内侧前额叶等)、情绪反应系统(杏仁核、脑岛等)和情绪调控系统(外侧前额叶、腹内侧前额叶、扣带回等),其中心智化系统是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特异性脑区。未来研究可纳入不同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脑观测技术与脑调控技术相结合,从单脑和双脑两个层面对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深入探讨,为人际情绪调节在应用领域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 PDSA 理论构建医联体下老年共病整合管理模式构建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9-12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共病患病率的持续升高为人群健康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开发整合医疗照护模式应对共患者群健康管理压力。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 PDSA 理论构建的医联体下老年共病整合管理模型,以期在计划 - 执行 - 研究 - 行动的往复循环中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效果。该模式由管理团队、管理流程、管理工具、管理效果 4 大关键要素组成。该模型在既往干预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团队、患者自我管理等干预方式,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决策支持平台,实现共病患者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 老年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4-01-2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慢性病共病患者在老年群体中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慢性病共病患者能否严格遵医嘱服药影响着共病管理的效果。目的 调查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老年共病患者的共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10月2023年3月,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东省27个社区抽取998例60岁及以上共病患者进行调查。利用社区全科门诊、居民集中座谈的形式对共病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询问方式完成匿名问卷调查。以服药依从性为因变量,以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文化程度、个人年收入、家人督促服药、家庭医生帮助、患病数量、病情了解度、药物关注度、BMI、吸烟、饮酒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98份,有效回收率为99.8%。在998例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中,服药依从性好719例(72.0%),服药依从性差279例(28.0%);男性512例(51.3%),女性486例(4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中/中专:OR=0.298,95%CI=0.117~0.762;大专及以上:OR=0.325,95%CI=0.127~0.831)、个人年收入(>3万~5万元:OR=7.694,95%CI=2.071~28.582;>5万~10万元:OR=12.408,95%CI=3.229~47.686;>10万~20万元:OR=4.893,95%CI=1.174~20.397)、家人督促服药频率(偶尔:OR=1.842,95%CI=1.222~2.779)、家庭医生帮助(略有帮助:OR=2.537,95%CI=1.531~4.205)、病情了解度(大部分了解:OR=3.015,95%CI=1.948~4.667;比较了解:OR=3.510,95%CI=1.955~6.300;了解一些/不了解:OR=3.469,95%CI=1.338~8.994)、药物关注度(大部分关注:OR=4.928,95%CI=3.336~7.278;比较关注:OR=3.670,95%CI=1.915~7.033;关注一些/不关注:OR=8.560,95%CI=2.497~29.33)、BMI(过低:OR=2.303,95%CI=1.154~4.598;超重/肥胖:OR=0.598,95%CI=0.390~0.915)、饮酒(OR=1.959,95%CI=1.270~3.022)是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为72.0%。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低收入人群、家人经常督促服药、家庭医生帮助大、很了解病情、很关注药物使用、超重/肥胖、不饮酒的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好。而高收入人群、家人偶尔督促服药、家庭医生略有帮助、病情了解度低、药物关注度低、BMI过低、饮酒的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差。社会各方应联合起来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提升老年共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加强共病的整合管理,促进老年患者健康水平。

  • 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就医延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4-01-11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居民疾病谱发生变化,多种慢性病共存成为我国老年群体健康状况的常态。就医延迟是指个体在身体不适后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及时就医的行为,导致治疗效果下降、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目前,国内针对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延迟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延迟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老年共病患者就医延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022年912月于广东省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符合条件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和就医延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基于CHAID算法的决策树模型分析老年共病患者就医延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998例,其中出现延迟就医行为243例(24.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0.701,95%CI=0.504~0.977,P=0.036)、户籍类型(OR=0.590,95%CI=0.358~0.973,P=0.039)、医疗保险类型(OR=2.660,95%CI=1.764~4.010,P<0.001)、疾病相关自我效能(OR=4.378,95%CI=2.079~9.217,P<0.001)、是否签约家庭医生(OR=2.277,95%CI=1.618~3.206,P<0.001)、自评健康状况(OR=1.554,95%CI=1.073~2.250,P=0.020)是老年共病患者就医延迟行为的影响因素。决策树模型共3层,13个节点,共筛选出医疗保险类型、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性别、自评健康状况、年龄5个影响因素。两种模型预测老年共病患者就医延迟行为的结果显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72.9%,决策树模型的AUC为72.1%。两种模型对老年共病患者就医延迟行为的预测效果的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539,P=0.590)。结论 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就医延迟发生率为24.35%,医疗保险类型、家庭医生签约率、性别与疾病自评健康状况是老年共患者发生就医延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与利用率,进而降低就医延迟行为发生率。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保护与利用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2002 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概念和动态保护理念, 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 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 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自此以后, 特别是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 GIAHS 的概念和保护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 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通过项目试点地的积极探索, 不仅使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而且促进了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中国已被列入GIAHS 的11 个项目点及其保护工作, 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5 个方面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生态学思想以及原则, 最后从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强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的研究、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激励机制、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机制等4 个方面, 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建议。

  • 新生儿语音感知的神经基础: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语言习得能力是人类在进化中获得的重要能力之一。语言认知的核心功能是语音加工, 因此, 语音加工的脑机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采用元分析方法, 对使用近红外技术考察新生儿语音感知的结构检测、偏差检测和母语感知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 探究新生儿的典型语音感知脑机制以及这三类语音加工相关脑区的异同。结果显示, 左侧额下回是新生儿检测语音结构的关键脑区; 双侧颞叶在新生儿语音偏差刺激检测中发挥关键作用; 新生儿的母语语音加工存在左侧化优势。

  • 根植书院社区 专业教师下沉 激发双院力量 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4-03-05 合作期刊: 《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 》

    摘要: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育人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为推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促进第二课堂发展新格局,在“五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各育目标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发挥好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兼容并蓄、同心同向的作用就要求做到五育融合,贯通发展。然而在第二课堂中,五育形式单一、学生主动性差、师资力量薄弱、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差、缺乏一定的体系和体制制度的问题逐渐显现。为此崇实书院联合各学院,以综合能力提升课程为抓手,破解难题:一是五育融合构筑全方位育人体系;二是名师入驻开拓新思路,朋辈助力携手助成长;三是班主任力量夯实新成效;四是以史为鉴,以笔为媒,使思政、党史教育“活”起来。

  • 右腹外侧前额叶对高抑郁水平成年人社会情绪调节的作用:一项tDCS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已有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研究证明, 右腹外侧前额叶(right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RVLPFC)是社会情绪调节的重要脑区, 激活RVLPFC可显著降低人们对社会性负性情绪体验的强度。社会功能受损是抑郁症患者或抑郁倾向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该群体对社会排斥的敏感性高, 且对负性社会情绪体验的情绪调节能力降低。在本研究中, 我们采用外显的情绪调节任务, 研究了高、低抑郁水平的两组成年人被试在RVLPFC接受阳性tDCS后其情绪调节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 虽然采用tDCS激活RVLPFC可帮助被试通过情绪调节(认知重评)减弱负性情绪体验, 但高抑郁水平被试的负性情绪强度下降程度明显小于低抑郁水平被试。另外本文还发现, 与源于个人的负性情绪相比, tDCS效应对源于社会的负性情绪(即社会排斥)更强。本研究是采用电或磁刺激提高抑郁人群社会情绪调节能力的首次尝试。实验结果表明, 高抑郁水平成年人的RVLPFC仅通过单次、短时间(34 min)的tDCS激活, 其情绪调节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这提示对抑郁倾向群体或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或治疗需要多次施加tDCS。

  • 珠穆朗玛峰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4-14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高寒生态系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揭示高海拔地区尤其是雪线以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规律,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采自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北坡低海拔地区和永久雪线以上(海拔4000-6550m)的12份土壤和砂砾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活菌计数法(CFU)和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对土壤样品的细菌和真菌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和克隆测序方法研究了细菌和真菌群落随海拔梯度变化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随海拔增加而降低,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磷脂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细菌、真菌还是总的微生物PLFA含量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多样性也随海拔增加而降低,且代表革兰氏阳性细菌的PLFA组份在雪线(5350m)以上检测不到,而代表革兰氏阴性细菌和真菌的组份在所有海拔梯度上都有分布,表明革兰氏阳性细菌比阴性细菌和真菌对海拔及海拔相关因子变化更为敏感。DGGE图谱的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也发现在不同海拔高度样品中细菌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但真菌群落变化不明显。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是珠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砂砾样品中的优势菌群,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是高海拔样品中的优势菌群,而放线菌(Actinobacteria)主要分布在低海拔样品中;真菌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主,而丝足虫类(Cercozoa)原生生物是高海拔冰雪覆盖样品所特有的真核生物。

  • 基于无损脑刺激的情绪调节干预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既往研究积累了无损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技术干预情绪调节以改善负性情绪的大量证据。总结NIBS的情绪调节干预效果和适用范围对于丰富情绪调节理论、促进转化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文献可发现NIBS能有效影响相关脑区(例如前额叶)的活动, 从而干预外显与内隐情绪调节过程; 通过改善情绪调节功能, NIBS具有改善精神障碍症状的潜在可能性。此领域尚需解决的问题如下:首先, 研究间异质性太强导致结果不一; 其次, 情绪调节干预过程的脑神经环路机制仍不明确, 情绪调节的衡量指标单一。此外, 以往NIBS方案存在定位精度不高、单时段效果微弱、现有方案难以满足新需要, 以及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等问题。据此, 未来有必要全面定量总结现有文献, 结合神经导航技术确定最优靶点, 考察干预状态下外显/内隐情绪调节的脑神经环路改变, 并从主观体验-生理指标-神经特征多层面评估NIBS干预效果。未来还可采用多靶点NIBS方案, 或结合超扫描、神经反馈等技术以提高研究效度, 为相关的转化研究和临床提供启示。

  • 新生儿对语音的感知、辨别和学习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新生儿自娩出起便开始利用臻于成熟的听觉系统对语音的各要素进行大脑表征和学习记忆。考察新生儿语音加工特点, 不仅能揭示语言功能在人类发展最初阶段的认知神经机制, 还能对自闭症等神经发育性疾病的早期预警和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回顾并总结了新生儿对语音的感知、辨别和学习以及语言发展对自闭症的预测作用, 发现新生儿对特定语音存在感知偏好; 新生儿具备独特的音素辨别能力; 婴儿期语言加工的脑功能或结构指标对自闭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我们建议未来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在基础研究方面:第一, 严格控制语音材料的韵律因素, 重新审查新生儿语言加工特征及大脑偏侧化问题; 第二, 揭示新生儿语音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睡眠的记忆巩固作用。在临床转化研究方面, 以高风险自闭症新生儿为追踪对象, 基于纵向多模态脑观测数据, 建立疾病风险评估系统, 揭示出生早期语言发展脑指标对自闭症的预测价值。

  • 睡眠对婴幼儿学习的记忆巩固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6

    摘要: 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指在睡眠期间,大脑对新学习的信息或技能进行重新处理和加强,从而使记忆更加稳定和持久的过程。睡眠在将新习得的信息巩固到稳定的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记忆类型不同,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同时,睡眠的不同阶段和特征对不同类型记忆巩固的影响也有差异。在成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的婴幼儿研究发现,即使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睡眠也具有记忆巩固的重要作用。在学习后经历睡眠的婴幼儿与那些没有经历睡眠的控制组相比,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婴幼儿在睡眠时,海马、内侧颞叶等与记忆有关的脑区会显著激活,睡眠纺锤波、慢波等脑电特征与婴幼儿记忆巩固效果相关。从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类型入手,介绍婴幼儿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的行为和脑研究的进展,帮助掌握睡眠对婴幼儿学习的记忆巩固作用。

  • 新生儿对语音的感知、辨别和学习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摘要: 新生儿自娩出起便开始利用臻于成熟的听觉系统对语音的各要素进行大脑表征和学习记忆。考察新生儿语音加工特点,不仅能揭示语言功能在人类发展最初阶段的认知神经机制,还能对自闭症等神经发育性疾病的早期预警和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回顾并总结了新生儿对语音的感知、辨别和学习以及语言发展对自闭症的预测作用,发现新生儿对特定语音存在感知偏好;新生儿具备独特的音素辨别能力;婴儿期语言加工的脑功能或结构指标对自闭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我们建议未来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在基础研究方面:第一,严格控制语音材料的韵律因素,重新审查新生儿语言加工特征及大脑偏侧化问题;第二,揭示新生儿语音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睡眠的记忆巩固作用。在临床转化研究方面,以高风险自闭症新生儿为追踪对象,基于纵向多模态脑观测数据,建立疾病风险评估系统,揭示出生早期语言发展脑指标对自闭症的预测价值。

  • 背外侧前额叶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社会情绪调节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安慰剂效应指个体接受惰性物质或程序后,对自身状况产生积极预期从而使自身症状得到缓解的效应。已有研究发现,安慰剂不仅能镇痛还能有效调节情绪。为了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过程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激活右背外侧前额叶(right dorsal prefrontal cortex, r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观测TMS对安慰剂下调社会疼痛的影响。结果发现, rDLPFC激活组(n = 50)比控制组(n = 50)在安慰剂条件下报告的负性情绪更弱,同时,反映情绪体验强度的ERP晚正成份(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的波幅也更低,但上述组间差异在非安慰剂条件(基线)下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 DLPFC激活组比控制组更相信安慰剂的效果,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安慰剂。此外我们发现,由DLPFC激活导致的安慰剂效应增强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倾向被试的负性社会情绪。本研究是结合脑调控(TMS)和脑观测(ERP)技术探讨安慰剂情绪调节脑机制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不但揭示了rDLPFC在安慰剂调节情绪过程中的重要因果作用,还为临床治疗以情绪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脑调控干预的可行性脑靶点。

  • 基于无损脑刺激的情绪调节干预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7

    摘要: 既往研究积累了无损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技术干预情绪调节以改善负性情绪的大量证据。总结NIBS的情绪调节干预效果和适用范围,对于丰富情绪调节理论、促进转化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文献可发现NIBS能有效影响相关脑区(例如前额叶)的活动,从而干预外显与内隐情绪调节过程;通过改善情绪调节功能,NIBS具有改善精神障碍症状的潜在可能性。此领域尚需解决的问题如下:首先,研究间异质性太强导致结果不一;其次,情绪调节干预过程的脑神经环路机制仍不明确,情绪调节的衡量指标单一。此外,以往NIBS方案存在定位精度不高、单时段效果微弱、现有方案难以满足新需要,以及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等问题。据此,未来有必要全面定量总结现有文献,结合神经导航技术确定最优靶点,考察干预状态下外显/内隐情绪调节的脑神经环路改变,并从主观体验-生理指标-神经特征多层面评估NIBS干预效果。未来还可采用多靶点NIBS方案,或结合超扫描、神经反馈等技术以提高研究效度,为相关的转化研究和临床提供启示。

  • 背外侧前额叶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社会情绪调节研究

    提交时间: 2023-03-16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安慰剂效应指个体接受惰性物质或程序后,对自身状况产生积极预期从而使自身症状得到缓解的效应。已有研究发现,安慰剂不仅能镇痛还能有效调节情绪。为了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过程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激活右背外侧前额叶(right dorsal prefrontal cortex, r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观测TMS对安慰剂下调社会疼痛的影响。结果发现, rDLPFC激活组(n = 50)比控制组(n = 50)在安慰剂条件下报告的负性情绪更弱,同时,反映情绪体验强度的ERP晚正成份(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的波幅也更低,但上述组间差异在非安慰剂条件(基线)下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 DLPFC激活组比控制组更相信安慰剂的效果,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安慰剂。此外我们发现,由DLPFC激活导致的安慰剂效应增强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倾向被试的负性社会情绪。本研究是结合脑调控(TMS)和脑观测(ERP)技术探讨安慰剂情绪调节脑机制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不但揭示了rDLPFC在安慰剂调节情绪过程中的重要因果作用,还为临床治疗以情绪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脑调控干预的可行性脑靶点。

  • 背外侧前额叶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社会情绪调节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14

    摘要: 安慰剂效应指个体接受惰性物质或程序后,对自身状况产生积极预期从而使自身症状得到缓解的效应。已有研究发现,安慰剂不仅能镇痛还能有效调节情绪。为了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过程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观测TMS对安慰剂下调社会疼痛的影响。实验采用被试间-被试内混合设计,以TMS组别(DLPFC组、控制组)为被试间变量,安慰剂条件(安慰剂、非安慰剂)为被试内因素,共纳入健康大学生被试100名。结果发现,DLPFC组(n = 50)比控制组(n = 50)在安慰剂条件下报告的负性情绪更弱,同时,反映情绪体验强度的ERP晚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的波幅也更低,但上述组间差异在非安慰剂条件(基线)下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 DLPFC组比控制组更相信安慰剂的效果,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安慰剂。此外相关结果发现,由DLPFC激活导致的安慰剂效应增强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倾向被试的负性社会情绪。本研究是结合脑调控(TMS)和脑观测(ERP)技术探讨安慰剂情绪调节脑机制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不但揭示了DLPFC在安慰剂调节情绪过程中的重要因果作用,还为临床治疗以情绪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脑调控干预的可行性脑靶点。

  • 集中式与集散式光伏发电系统MPPT的仿真与对比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电气工程学报》

    摘要: 光伏组件由于受到地形分布不均匀、组件老化衰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失配损失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大型地面与山地电站,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采用逆变器的多路最大功率跟踪(MPPT)技术必将成为趋势。本文利用 Simulink 进行光伏发电系统仿真,对集散式与传统集中式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了对比,验证了集散式光伏发电系统在 MPPT 效率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