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情感代理能否提高多媒体学习的效果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27

    摘要: 近年来, 情感代理如何影响学习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 情感代理是一种能够通过言语、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习者情感体验的教学代理。 已有大多数研究发现情感代理能够有效地唤起学习者的积极情绪(d 积极情绪 = 0.45),提高内部动机(d 内部动机 = 0.52),但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较为微弱(d 保持 =0.18, d 理解 =0.32, d 迁移 = 0.14, d 联合 = 0.32)。研究者们从情绪感染理论、情绪反应理论、 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以及干扰理论等不同的角度对情感代理的效果进行了解释。 未来研究仍需要从实验操纵、 边界条件、 内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考察情感代理的作用。

  • 中国内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时代变迁: 1999— 2020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3-03

    摘要: 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历时系统和宏观系统可能对个体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间接证据表明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趋势不明朗,且相关研究缺乏从社会宏观视角的切入。基于此局限,运用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对1999到2020年间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I)的215篇文献进行分析(N= 103876)。结果发现:(1)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时间价值感保持稳定,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呈下降趋势;(2)来自社会经济因素(GDP、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就业因素(城镇登记失业率、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和网络因素(互联网普及率、网民每周互联网使用时长)的7项社会指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下降;(3)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和高校所在地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时代变迁提供了证据支持,从社会宏观因素的视角扩宽了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机制模型。

  • 边界促进空间导航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30

    摘要: 边界是指在人的视野中占据较大比例,且具有立体拓展平面的障碍物,对于人类和动物的空间导航行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知发展研究发现儿童早期(1岁半~2岁)通过加工边界的空间几何结构实现物体定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发展逐渐学会利用边界的高度信息(3.1岁~4.7岁)、长度信息(4~5岁)、视觉阻碍性信息(5岁)等完成空间导航。基于这些认知过程,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以成人为研究被试,发现大脑中的内侧颞叶和顶叶脑区在边界加工中有着不同功能作用。具体而言,边界的空间几何结构及构成要素(高度、长度和角度)由大脑中的旁海马位置区和压后皮层联合区负责表征;边界的导航可供性由枕叶位置区负责表征;边界绑定的物体位置的学习和提取则由海马负责。但是,仍存在一些研究问题值得未来深入探讨。第一,拓展深化边界促进导航的认知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第二,全面揭示边界促进空间导航中广泛涉及的脑功能基础,尤其是内侧颞叶与后顶叶之间的功能交互。第三,密切关注大脑对场地边界与场地中心编码的心理或神经表征的区别和联系。第四,重点考察阿尔兹海默症有关基因易感人群在基于边界导航的行为受损情况。最后,延伸探讨边界在长时记忆、时间知觉、视觉空间、社交网络等领域的影响机制。

  • 西装还是裙子?服装性别刻板印象的情境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2-30

    摘要: 本研究通过三个系列研究分别基于行动者和观察者视角考察了服装性别刻板印象的情境效应。结果发现:(1)人们对穿着反服装性别刻板男性的热情和能力评价均显著低于服装性别刻板者;而对反服装性别刻板女性的热情评价不存在明显差异,对其能力评价更高。(2)基于观察者视角:无论热情还是能力需要情境,人们均对符合服装性别刻板男性目标的热情和能力评价更高;而在能力需求情境,对于符合服装性别刻板的女性热情评价更高,而对反服装性别刻板的女性能力评价更高。(3)基于行动者视角:无论在热情需求还是能力需求情境,男性均表现出对符合性别刻板服装的偏好;在能力需求情境下,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反性别刻板服装;进一步,在能力需求情境下,选择反性别刻板的女性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显著高于热情;在交友需求情境选择反性别刻板服装的男性对自己的热情评价显著高于能力。这些结果将传统以“人”为对象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拓展到与人关联的服装领域,一方面丰富了性别刻板印象维护的抵制行为功能模型;另一方面对于人际交往领域中采用服装进行不同场景的印象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 人机信任校准的双途径:信任抑制与信任提升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25

    摘要: 信任是人机成功合作的基础。但个体在人机交互中并不总是持有恰当的信任水平,也可能会出现信任偏差:过度信任和信任不足。信任偏差会妨碍人机合作,因此需要对信任进行校准。信任校准常常通过信任抑制与信任提升两条途径来实现。信任抑制聚焦于如何降低个体对机器人过高的信任水平,信任提升则侧重于如何提高个体对机器人较低的信任水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校准效果评估的测量方法、揭示信任校准过程中以及信任校准后个体的认知变化机制、探索信任校准的边界条件以及个性化和精细化的信任校准策略,以期助推人机协作。

  • 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02

    摘要: 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是指“目击网络欺负的个体”。旁观者目击欺负后的行为反应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有旁观者的个人特质(冲动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旁观者的心理因素(同理心、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受欺负个体的自我表露程度和生态环境中的关系等。旁观者效应、道德脱离和旁观者干预模型可以对旁观者目击网络欺负事件后的反应进行解释。未来可以从具身认知、脑神经机制、跨文化和网络环境塑造等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

  • 中国内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时代变迁:1999~2020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历时系统和宏观系统可能对个体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间接证据表明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趋势不明朗, 且相关研究缺乏从社会宏观视角的切入。基于此局限, 运用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对1999到2020年间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I)的215篇文献进行分析(N = 103876)。结果发现:(1)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 其中时间价值感保持稳定, 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呈下降趋势; (2)来自社会经济因素(GDP、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就业因素(城镇登记失业率、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和网络因素(互联网普及率、网民每周互联网使用时长)的7项社会指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下降; (3)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和高校所在地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时代变迁提供了证据支持, 从社会宏观因素的视角扩宽了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机制模型。

  • 情感代理能否提高多媒体学习的效果?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近年来,情感代理如何影响学习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情感代理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肢体动作和言语信息等影响学习者情感体验的教学代理。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两种类型的情感代理:表达型情感代理和移情型情感代理。表达型情感代理是仅通过自身的情绪表达(如:使用微笑的面部表情和热情的声音)以影响学习者情绪体验的代理。移情型情感代理则是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表现或情绪状态给予情感反馈(如;点头、鼓励和共情)的代理,其目的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情绪、激励其继续努力。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情感代理的具体操作有所不同,但无论哪种类型的情感代理均是为了增加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提高内部动机,最终促进学习。关于情感代理的潜在作用,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观点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情绪感染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容易受到另一个人情绪表达的影响,因此界面代理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动机。情绪反应理论认为如果教师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诱发了积极的情绪,学习者就会产生趋近学习的行为(例如,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情感和动机的重要性。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情感代理能唤起学习者的积极情绪,增加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成绩。而认知负荷理论和干扰理论却认为情感代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可能会增加学习者的外部认知负荷,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减少对关键信息的注意,因此干扰学习效果。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对情感代理的效果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情感代理可以有效地唤起学习者的积极情绪(d积极情绪= 0.45),提高学习动机(d内部动机= 0.52)。但不一定能影响认知负荷(d内部认知负荷 = -0.01;d外部认知负荷 = 0.09;d相关认知负荷 = 0.08),并且在学习效果上的作用也比较微弱(d保持 = 0.18;d理解 = 0.32;d迁移 = 0.14;d联合 = 0.32)。情感代理在学习效果上的作用不稳健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潜在调节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如,工作记忆能力和年级水平)、情感代理的类型、任务特征和测验时间等。总之,尽管目前关于情感代理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整体而言,在积极情感代理条件下,学习者更加快乐,更有动力。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学设计者可以考虑为学习者呈现一个积极的教学代理以帮助他们更加快乐地学习。未来关于情感代理的研究需要继续关注情感代理的操纵和评定方法;探究影响情感代理效果的边界条件;考察情感代理影响学习背后的神经机制;提高情感代理研究的生态效度等。

  • 边界促进空间导航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边界是指在人的视野中占据较大比例,且具有立体拓展平面的障碍物,对于人类和动物的空间导航行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相比于路标等其他环境线索,边界对于空间导航的促进具有优势效应,那么边界感知的发展动态过程有着怎样的异质性,以及潜在的神经基础是什么呢?本文首次对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地回顾和梳理,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研究方向。首先,我们总结出边界感知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儿童早期(1岁半~2岁)可以通过加工边界的空间几何结构实现物体定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发展逐渐学会利用边界的高度信息(3.1岁~4.7岁)、长度信息(4~5岁)、视觉阻碍性信息(5岁)等完成空间导航。其次,基于这些认知过程,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以成人为研究被试,发现大脑中的内侧颞叶和顶叶脑区在边界加工中有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具体而言,边界的空间几何结构及构成要素(高度、长度和角度)由大脑中的旁海马位置区(parahippocampal place area, PPA)和压后皮层联合区(retrosplenial complex, RSC)负责表征,其中PPA和RSC均可以表征边界的空间几何及其高度,但边界的长度及边界间的构成角度仅由PPA表征;与边界绑定的物体位置的学习和提取则由海马负责,当海马的结构损害时,基于边界的学习也伴随着一定的受损。除此之外,本研究首次将边界所具有的导航可供性(affordance)这一研究热点区分为物理可供性和视觉可供性。边界的物理可供性由枕叶位置区负责表征(occipital parietal area, OPA,也被叫做 transverse occipital sulcus, TOS),并且OPA很可能主要负责表征以自我为参照的空间导航信息。而现有研究并未探讨边界视觉可供性的神经基础,但它为视觉引导的空间导航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总之,以往研究对基于边界的导航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丰富了我们对该领域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仍存在一些研究问题值得未来深入探讨。第一,拓展探索边界促进空间导航的认知过程中潜在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规律。未来应考虑构建一个综合的认知网络或者计算模型,以探明各个认知过程在基于边界导航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深入挖掘边界促进空间导航中广泛涉及的脑功能基础(尤其是脑区间的功能协作),及关注儿童的大脑发育变化。第三,密切关注大脑对场地边界与场地中心编码的心理或神经表征的区别和联系。第四,全面而深入地探究携带易感基因以及临床前期的阿尔兹海默症群体中基于边界导航能力的特定受损情况。最后,将边界的概念延伸长时记忆、时间知觉、视觉空间、社交网络等领域,明晰边界在时间和空间中影响机制的异同。

  • 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拓扑结构分析:基于纵向追踪数据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5-23

    摘要: 网络适应作为当代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复杂多维的内部属性仍未得到系统探讨。本研究首次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青少年网络适应的核心特征、动态演变以及外部联结。横断网络分析揭示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对网络适应的非线性影响,即过高或过低的好奇心均不利于网络适应的发展。交叉滞后网络分析表明,网络自我效能感在网络适应发展过程起“总舵手”作用,而网络信息搜索能力是青少年网络适应的重要“落脚点”。二元网络分析指出,网络信息保护能力对网络成瘾具有最显著的直接影响。本研究不仅为理解青少年在数字世界中的成功适应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新时代的数字化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 以教促学: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自我生成教学(Learning by non-interactive teaching)指学习者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转换角色, 将自己所学知识以知识传授者角色讲解给其他人听。提取练习假设、生成性学习假设和社会临场感假设分别从记忆巩固、生成性认知加工和社会临场感视角对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解释。汇总相关研究发现, 自我生成教学的不同实施方式促进学习的效果不同, 其中, 以有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视频)自我生成教学相比于重复学习、提取练习等简单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即时理解、即时迁移、延迟理解和延迟迁移成绩, 可能是更优的实施方式。而以无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仅语音)或书面形式(如:文本)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较微弱。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可能补充解释不同实施方式促进效果的差异。自我生成教学的学习者还可以体验到更高的动机和愉悦感并愿意在教学时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未来研究需要在检验并整合理论、确定边界条件、优化自我生成教学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 以教促学: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的影响

    提交时间: 2023-03-25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自我生成教学(Learning by non-interactive teaching)指学习者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转换角色, 将自己所学知识以知识传授者角色讲解给其他人听。提取练习假设、生成性学习假设和社会临场感假设分别从记忆巩固、生成性认知加工和社会临场感视角对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解释。汇总相关研究发现, 自我生成教学的不同实施方式促进学习的效果不同, 其中, 以有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视频)自我生成教学相比于重复学习、提取练习等简单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即时理解、即时迁移、延迟理解和延迟迁移成绩, 可能是更优的实施方式。而以无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仅语音)或书面形式(如:文本)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较微弱。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可能补充解释不同实施方式促进效果的差异。自我生成教学的学习者还可以体验到更高的动机和愉悦感并愿意在教学时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未来研究需要在检验并整合理论、确定边界条件、优化自我生成教学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 以教促学: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05

    摘要: 自我生成教学(Learning by non-interactive teaching)指学习者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转换角色,将自己所学知识以知识传授者角色讲解给其他人听。提取练习假设、生成性学习假设和社会临场感假设分别从记忆巩固、生成性认知加工和社会临场感视角对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解释。汇总相关研究发现,自我生成教学的不同实施方式促进学习的效果不同,其中,以有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视频)自我生成教学相比于重复学习、提取练习等简单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即时理解、即时迁移、延迟理解和延迟迁移成绩,可能是更优的实施方式。而以无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仅语音)或书面形式(如:文本)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较微弱。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可能补充解释不同实施方式促进效果的差异。自我生成教学的学习者还可以体验到更高的动机和愉悦感并愿意在教学时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未来研究需要在检验并整合理论、确定边界条件、优化自我生成教学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 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印象更新的影响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7

    摘要: 群体印象更新对于促进群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外显与内隐印象更新的影响以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群体身份变换性不仅改变了对最简外群体的印象评价,而且也提升了年轻人对自然外群体老年人的外显印象评价,但内隐印象评价的改变不明显;共同内群体认同在群体身份变换性影响老年人的外显印象更新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从群体身份变换性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印象更新领域,而且为群际互动中的偏见消除提供了最简群体再分类新方法。

  • 理想天平与现实阶梯: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与公平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3-0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社会公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贯穿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理念。然而当前社会存在严重的阶层差异与阶层固化现象,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对此,社会阶层心理学从社会客观现实、民众主观感受和心理干预策略几个方面出发,围绕着社会分层阻碍社会公平的心理机制、不同阶层感知社会分层与公平的心理特点以及如何增强阶层流动进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这几个核心问题展开了研究。未来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研究应更加完善本土化的理论,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并且进一步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为社会治理实践服务。

  • 性别化名字对个体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2-23

    摘要: 名字在个体印象评价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从刻板印象维护视角出发,通过三个研究考察了性别化名字的热情能力感知,基于此探究性别化名字对不同性别个体的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1)人们对男性化名字的能力评价高于女性化名字,对女性化名字的热情评价高于男性化名字;(2)性别化名字影响男性的能力评价和女性的热情评价;(3)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对女性的交友偏好,热情评价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和男性的共事偏好,能力评价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性别化名字影响印象评价的模式,并为理解人际交往中名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及其行为表现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5-16

    摘要: 研究考察群际互动中个体对不同来源身份的消极群体评价的情绪反应,以及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并从情绪-行为反应的连续性视角探索群际敏感效应的行为表现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内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更能引起消极情绪反应;(2)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起调节作用,高群体认同者对来自外群体消极评价的情绪反应更加负面,而低群体认同者这种趋势并不明显;(3)高群体认同者在经历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内群体积极行为,且消极情绪反应对此起中介作用。研究扩展了群际敏感效应的适用范围,并为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后续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面孔识别的自我群体偏向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认知研究表明, 人们识别和再认自己所属群体(如种族、性别、年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群体面孔的成绩。近年来围绕面孔识别的这种自我群体偏向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经验说和社会认知论两种理论来解释其认知加工机制, 而类别化-个性化模型和双路径模型则是将两种理论分别加以整合提出的新解释。研究者还对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等因素对自我群体偏向的影响。提升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研究的生态效度, 构建整合性理论模型以及加强跨文化和本土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 内隐关系评估程序(IRAP):测量原理及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内隐关系评估程序(Implicit Relational Assessment Procedure, 简称IRAP)是基于关系结构理论直接测量社会认知、信念或态度的新内隐测量方法, 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并与其它相关测量方法的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理论模型为IRAP的不同效应提供了解释。IRAP最初应用于临床诊断性研究, 新近已扩展到自我、社会认知、群体和态度等研究领域。进一步验证不同形式IRAP的信效度、探究IRAP的心理机制及产生的心理效应、在不同领域发挥IRAP的方法优势等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 人如其食:食物性别刻板印象及对人物评价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食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有性别文化意义。两个研究分别探索了外显与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及其对人物评价的影响。研究1采用提名法、自我报告法和语义启动范式检验外显和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 结果表明被试均持“男性偏好男性化食物, 女性偏好女性化食物”的外显食物性别刻板印象, 女性被试持有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研究2采用情境实验法和内隐关系评估程序进一步测量被试对食物性别刻板不一致目标人物在热情和能力维度上的评价, 结果发现人们对食物性别刻板不一致男性在热情维度的内隐评价更加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