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混凝土收缩徐变参数影响分析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提交时间: 2017-12-05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 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环境湿度、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理论厚度、初始加载龄期等。本文以一钢筋混凝土柱为算例,采用ANSYS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以上主要因素对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析混凝土收缩徐变受各因素影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环境湿度是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加载龄期,然后是混凝土强度,最后是理论厚度。

  • 国际微生物大数据平台的应用与启示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微生物资源与微生物大数据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微生物资源及数据的开放共享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建设的全球微生物菌种资源目录大数据平台,拥有46个国家的120个国际微生物资源中心的40万株微生物实物资源数据信息。该中心以统一数据门户的形式对全世界科技界和产业界提供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信息服务,全面参与国际微生物数据标准制定,并为《名古屋议定书》(TheNagoyaProtocol)及履约工作在微生物领域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2017年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启动了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从而实现了从微生物资源数据到微生物实体资源共享利用的转变,希望通过微生物大数据平台促进生物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实施,主导国际微生物组计划,提升我国在微生物领域的话语权。

  • 近1 ka以来河西地区的沙漠化及对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响应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河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区与西北干旱区过渡带,是当下推进“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建设的重要通道。同时,该地区也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已发表的河西地区风沙堆积事件与历史时期战争、人口数量、降水变化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分析了该地区近1 ka以来沙漠化的主导因素。结果显示:(1)在最近1 ka以来,河西地区的沙漠化主要发生在0.91 ka、0.74 ka、0.68 ka、0.44 ka、0.32、0.24 ka、0.18-0.12 ka和<0.1 ka时段;(2)0.91 ka、0.74 ka、0.68 ka、0.44 ka和0.24 ka时段的沙漠化敏感地响应了高强度的战争活动,0.32 ka时段的沙漠化是对区域低降水量的响应。(3)近200 a以来的沙漠化是对人口快速增长的响应。

  • 沙尘天气下黑河流域大气长波辐射遥感估算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由于沙尘气溶胶散射和吸收机制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可应用于沙尘天气的大气长波辐射反演算法。通过对比分析常见的沙尘、城市、乡村、海洋气溶胶对大气长波辐射强迫和MO⁃DIS通道辐亮度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气溶胶光学参数对线性模型进行修正,构建了适用于沙尘气溶胶条件下的大气长波辐射估算模型,并利用黑河流域4个观测站点(花寨子荒漠站、混合林站、黑河遥感站和张掖湿地站)实测数据对模型的应用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4个站点遥感反演的大气长波辐射均方误差为17.1~20.4 Wm-2,偏差为-12.3~-1.8 Wm-2。由于考虑了沙尘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变化和辐射强迫效应,修正后的模型可显著提高沙尘气溶胶影响下大气下行辐射的反演精度,减少长波辐射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对干旱区地表能量收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我国战略生物资源大数据及应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生物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组学时代的到来催生数据量级的增长将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新范式转变。因此,生物资源的大数据与生物资源本身一样,也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成为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热点和战略制高点。目前,我国亟待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全面支撑生物资源保存、利用、开发、挖掘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体系,形成包括数据质控流程、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和数据转化中心的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数据系统,支撑我国生物资源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信息平台配合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的建设,形成了包括数据管理规范、数据汇集平台、数据门户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数据生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数据的集成、共享、挖掘和利用。目前,该平台已经覆盖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生物遗传资源、实验动物、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5类资源的42家单位,集成6981465条数据,且全部数据资源都可以通过数据门户进行共享。

  • 多最小效用阈值的频繁高效用项集快速挖掘算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10-11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多最小效用阈值高效用项集挖掘算法(MHUI)中出现的重复计算、挖掘的结果项集不是频繁的问题,提出两个新的快速挖掘算法FMHUI和SFMHUI。FMHUI算法在计算项集的最小效用阈值时利用前一次计算结果,避免了项之间的重复比较。另外定义了项的扩展项的最小效用阈值表EMMU-table快速计算出扩展项的最小效用阈值,提高了运行效率。SFMHUI算法在FMHUI的基础上增加了支持度约束,使挖掘的项集既是高效用的也是频繁的。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高效性和可行性。

  • 盐沼湿地植物的群落分类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土壤水盐的响应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6-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展内陆盐沼湿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对土壤水盐的响应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盐沼湿地植物群落的环境可塑性机制。本文采用TWINSPAN和CCA等方法,研究小苏干湖内陆盐沼湿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苏干湖湿地植物可以分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赖草(Leymus secalinus)、赖草、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披针叶野决明(Thermopsis lanceolata)、盐地风毛菊(Saussurea salsa)+赖草、水麦冬(Triglochin palustre)+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um)和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阿尔泰薹草(Carex altaica)等6个群落类型,各植物群落通过适应各自区域内土壤水盐的运移规律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土壤含水率、土壤Ca2+、Cl-和地下水埋深对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影响最显著。内陆盐沼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水盐因子之间的关系是湿地植物长期适应特殊生境的结果,体现了盐沼湿地植物较强的耐受性和生态适应性。

  • 关于中国微生物组数据中心建设的思考

    分类: 能源科学 >> 能源(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3-22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近年来,美国、欧盟都陆续启动了微生物组相关的研究项目。但微生物组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功能挖掘和开发利用一直是制约微生物组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在微生物组数据管理中存在着标准不统一、缺乏跨领域的数据整合、高质量的参考数据库和数据的深度挖掘技术等问题,提出适时启动“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建立中国微生物组数据中心,在微生物组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建立微生物组大数据计算、存储和共享平台,开发微生物组大数据挖掘的新方法,实现我国微生物组数据资源的系统管理和高效利用。

  • 一种基于BERT和文本相似度的先进的ICD9术语标准化方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 提交时间: 2020-10-27

    摘要: ICD-9术语标准化任务旨在将医生在病历中记录的口语术语标准化为《国际疾病分类》(ICD-9)第九版中定义的标准术语。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提出一种基于BERT和文本相似度的方法(BTSBM),该方法将BERT分类模型与文本相似度计算算法相结合:1)使用N-gram算法为每种口语术语生成候选标准术语集(CSTS) ,用作下一步的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 2)使用BERT分类模型对正确的标准术语进行分类。在这种BTSBM方法中,如果采用较大规模的CSTS作为测试数据集,则训练数据集也需要保持较大规模。但是,每个CSTS中只有一个正样本。因此,扩大规模将导致正负样本比例的严重失衡,这将严重降低系统性能。如果我们将测试数据集保持相对较小,则CSTS准确性(CSTSA)将大大降低,这将导致非常低的系统性能上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然后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术语标准化方法,称为先进的BERT和基于文本相似性方法(ABTSBM),其中1)使用大规模初始CSTS来维持较高的CSTSA以确保较高的系统性能上限; 2)根据身体结构对CSTS进行降噪,以减轻正负样本的不平衡而不降低CSTSA; 3)引入focal loss损失函数以进一步促进正负样本的平衡。实验表明,ABTSBM方法的精度高达83.5%,比BTSBM高0.6%,而ABTSBM的计算成本比BTSBM低26.7%。

  • 民勤黑果枸杞形态学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4-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通过对民勤绿洲外围4种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组成、生长特征、土壤因子等的调查,分析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因子对黑果枸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结构简单,共出现12科24属28种,存在多个单属单科单种现象,多为适应干旱盐碱化的藜科、蒺藜科植物,无乔木和高大灌木,黑果枸杞在不同立地类型中优势地位明显。② 黑果枸杞群落丰富度指数砾石地高于盐碱地、覆沙地及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P<0.05);多样性指数砾石地高于盐碱地,盐碱地高于覆沙地及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P<0.05)。③ 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密度表现为:盐碱地>覆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砾石地。株高表现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覆沙地>砾石地。冠幅表现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砾石地>覆沙地。④ 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均为盐碱地显著高于其他3个立地类型(P<0.05),全钾、全氮含量在4种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中土壤因子变化规律不同。⑤ 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砾石地和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中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覆沙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波动变化,盐碱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⑥ 黑果枸杞的生长状况和形态学特征株高、冠幅等受土壤水分、土壤氮、磷、钾及有机质等土壤因子的影响和制约,且10~20 cm土层深度土壤因子影响最为密切。

  • 河北低平原冬小麦长期咸水灌溉矿化度阈值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在研究咸水灌溉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过程中, 对土壤盐分监测相对困难, 而监测灌溉水的盐分更简单易行, 但作物不同时期灌溉咸水的矿化度阈值较难确定。本文以2007—2015 年在河北省衡水旱农节水试验 站进行的长期咸水灌溉试验数据(灌溉水设置1 g·L1、2 g·L1、4 g·L1、6 g·L1 和8 g·L1 共5 个矿化度; 冬小麦生长期间灌溉3 次水)为基础, 以矿化度为1 g·L1 灌溉水为淡水对照, 调查不同处理小麦的相对出苗率、相对籽粒产量及土壤盐分等作物生长、产量和环境变化指标, 并采用FAO 分段函数方法, 分析了‘石家庄8 号’冬小麦多年咸水灌溉的矿化度阈值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采用4 g·L1 和6 g·L1 咸水灌溉, 多年平均小麦出苗率相当于淡水的93.8%(P>0.05)和70.4%(P<0.05), 多年平均产量相当于淡水灌溉的86.0%(P<0.05)和65.3%(P<0.05), 用小于4 g·L1 的咸水灌溉, 籽粒产量(产量变化小于15%)和出苗率不是影响咸水灌溉矿化度阈值的限制因素。经计算冬小麦多年咸水灌溉矿化度阈值为2.14~3.95 g·L1, 平均值为3.19 g·L1, 变异系数为21.1%。综合考虑产量和土壤盐分累积风险确定河北低平原冬小麦长期灌溉咸水矿化度阈值为2.47 g·L1。矿化度阈值与播前1 m 土壤盐分有一定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587), 与淡水灌溉产量呈一定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516)。土壤盐分累积风险分析结果表明, 按照灌溉咸水矿化度与土壤平均盐分拟合的指数方程预测, 采用2.47 g·L1 咸水连续9 年灌溉, 0~20 cm 耕层土壤未达到盐渍化水平(平均土壤盐分预测值0.98 g·kg1), 而1 m土体出现轻度盐渍化(平均盐分含量预测值1.17 g·kg1), 土壤盐分稍有累积, 但未对冬小麦产量造成明显影响。由此来看, 以2.47 g·L1 咸水长期灌溉造成土壤严重盐渍化的风险较小。

  • Au改性BaTiO<sub>3</sub>纳米颗粒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3-31 合作期刊: 《材料研究学报》

    摘要: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制备 BaTiO3 纳米颗粒,然后用光还原法在其表面沉积 Au 颗粒,制备出 Au/BaTiO3 复 合光催化剂。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荧光光谱(PL)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u 修饰没有改变 BaTiO3 的晶体结构;粒径分布 在5~20 nm的Au纳米颗粒,附着在BaTiO3颗粒表面(平均粒径约为55 nm);Au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吸收效应(SPR)使Au/BaTiO3对~560 nm处的可见光产生较强的吸收;与BaTiO3单体相比,Au/BaTiO3中光生电 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明显降低。同时,提出了 Au 纳米颗粒在 BaTiO3 表面的形成机制。以偶氮染料亚甲基蓝 (MB)作为目标降解物,在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研究了产物的光催化活性和光催化稳定性。结果表明:适量的 Au 修饰明显提高了 BaTiO3 的光催化降解活性,且使 Au/BaTiO3 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探讨了 Au 纳米颗 粒改善 BaTiO3 模拟太阳光光催化性能的机理。

  •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的影响及叶面喷剂的缓解作用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针对我国华北麦区灌浆期高温影响小麦灌浆和产量的问题, 本研究在2013—2014 年和2014—2015年两个小麦生长季, 采用田间塑料棚自然升温的方式, 在灌浆期设4 个时段高温胁迫处理作为主处理, 两年分别在花后12~25 d、12~16 d、15~20 d 和20~25 d, 花后8~21 d、8~12 d、14~20 d 和16~21 d 进行高温处理, 以不罩棚自然温度作为对照(分别用A1、A2、A3、A4 和A5 表示, A5 为对照); 以0.2%磷酸二氢钾、0.05%硫酸锌、清水和不喷施4 个喷剂作为副处理(分别用B1、B2、B3 和B4 表示), 研究了灌浆期不同时段高温处理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喷施不同叶面喷剂对高温胁迫的缓解作用, 并对不同处理下的小麦灌浆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小麦灌浆期不同时段高温与自然温度对比均造成小麦减产, 减产幅度两个试验年度分别为12.64%~15.34%和2.04%~9.41%, 并且高温胁迫时间长, 处理时间早的A1 减产幅度最大, 且较对照A5达极显著水平; 高温减产的直接原因是小麦穗粒数减少及千粒重降低, 两个试验年度穗粒数分别减少0.71~5.45 个和1.73~3.00 个, 千粒重分别降低1.28~3.41 g 和0.84~4.27 g; 从2013—2014 年度模型模拟的灌浆特征看, 不同时段高温处理使小麦提前到达第1 和第2 拐点, A1~A4 第1 拐点较对照提前0.29~0.75 d、第2 拐点提前0.22~1.42 d, 因此高温处理缩短了灌浆时间, 且平均灌浆速率降低, 最终造成千粒重降低。(2)叶面喷剂具有缓解高温胁迫的作用, 两个试验年度叶面喷剂分别比不喷对照提高产量3.08%~7.05%和2.09%~3.52%, 可一定程度缓解高温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不良影响, 两个试验年度叶面喷剂分别增加穗粒数1.04~2.30 个和0.95~2.01 个, 提高千粒重1.10~1.42 g 和0.60~0.89 g, 且B1 效果最好; 从灌浆数值特征分析看, 叶面喷剂推迟了到达第1 和第2 拐点的时间, 不同喷剂推迟到达第1 拐点时间为0.48~0.98 d, 推迟到达第2 拐点的时间为0.32~0.98 d, 延长了灌浆的时间, 平均灌浆速率提高0.01~0.04 mg·grain1·d1, 以B1(磷酸二氢钾)的作用最好。因此叶面喷剂可延长小麦灌浆期, 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 是增产和减灾的有效措施之一。

  • 复合特异性卵黄抗体对18~28日龄犊牛生长、腹泻和免疫力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旨在饲粮中添加复合特异性卵黄抗体(IgY)探究其对18~28日龄犊牛生长、腹泻和免疫力的影响。选取初生中国荷斯坦公犊牛20头,10日龄之前饲喂鲜奶,之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IGY)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5 mg/d的复合特异性IgY。预试期为犊牛11~17日龄,期间进行代乳品过渡,正试期为18~28日龄。分别于犊牛18和28日龄晨饲前称重,每天记录犊牛采食量并进行粪便评分。试验结束当天(28日龄)晨饲前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及免疫球蛋白、一氧化氮(NO)、溶菌酶(LZM)浓度。结果表明:饲粮添加复合特异性IgY虽然对犊牛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却有助于降低犊牛的粪便评分和腹泻率,作用显著(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复合特异性IgY通过提高犊牛免疫球蛋白浓度和抗氧化能力以及发挥IgY本身抗原抗体反应,增强犊牛免疫能力和抵抗外界应激能力,降低了腹泻率,促进了犊牛健康。

  • 1990—2019 年中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7-21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炎症性肠病近年来发病率高,具有病程迁延、疾病负担重等特点,但目前缺乏了解中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的数据,这可能会阻碍此疾病的医疗保健规划和资源分配。目的 调查 19902019 年我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分析年龄、性别和时期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方法 利用 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收集 19902019 年中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数据;采用 Joinpoint 软件分析炎症性肠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 DALY 率变化趋势及特征,利用 Excel 2019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结果 19902019 年我国炎症性肠病标化发病率从 1.47/10 万上升到 3.01/10 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 2.5%〔95%CI(2.4,2.6)〕,标化死亡率从 0.86/10 万下降到 0.35/10 万,AAPC 为 -1.6%〔95%CI(-3.8,-3.4)〕,标化 DALY率从 24.47/10 万下降到 16.31/10 万,AAPC 为 -2.2%〔95%CI(-2.3,-2.0)〕,趋势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度男性标化发病率、死亡率高于女性,而标化 DALY 率在 1995 年之前女性高于男性,19952001 年男性与女性基本一致,2001 年之后男性高于女性。各年度各年龄段 IBD 标化发病率 AAPC 呈整体平稳上升趋势(P<0.05);各年龄段标化死亡率 AAPC 呈整体下降趋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下降趋势变缓(P<0.05)。结论 19902019 年,我国炎症性肠病标化死亡率和标化 DALY 率呈下降趋势,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各年度男性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高龄人群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问题值得重点关注,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老龄化,炎症性肠病在中国的负担将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

  •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胃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7-1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胃癌(GC)是极具异质性和侵袭性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传统化疗药物及曲妥珠单抗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药物在GC的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耐药性发生率高、毒副作用大、患者耐受差等缺点。因此,研发更为有效的抗GC药物势在必行。目前针对HER2的新型靶向药层出不穷,但在某些情况下无效或产生耐药,这与HER2在某些GC细胞中低表达有关,HER2低表达(HER2IHC1+或IHC2+/ISH-)约占全部类型的40%~60%,但在临床实践中,这类患者仍被报告为HER2阴性GC。因此准确检测HER2表达状态对于确定可能受益于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至关重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出现为HER2阳性G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凭借其精准高效的抗肿瘤作用,有望在未来替代传统GC化学疗法。近期有研究发现ADC可能在HER2低表达GC中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相关临床研究正在评估其在HER2低表达GC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就靶向治疗时代ADC在HER2低表达GC患者中的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HER2靶向ADC在应用和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 不同脂肪酸来源代乳品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通过以椰子油和棕榈油替代代乳品中的乳脂,研究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60头初生荷斯坦公犊牛,随机分成5组,分别饲喂等氮等能但脂肪源不同的5种代乳品:1)代乳品中脂肪全部来自于乳脂;2)代乳品中脂肪中50%来自于椰子油,50%来自于乳脂;3)代乳品中脂肪中100%来自于椰子油;4)代乳品中脂肪中50%来自于棕榈油,50%来自于乳脂;5)代乳品中脂肪中100%来自于棕榈油。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1)椰子油或棕榈油50%和100%替代乳脂对14~56日龄犊牛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腹泻率的没有显著影响(P>0.05);2)椰子油或棕榈油50%和100%替代乳脂对哺乳期犊牛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3)椰子油或棕榈油50%和100%替代乳脂对哺乳期犊牛干物质、有机物、粗脂肪、钙、磷表观消化率和能量利用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椰子油和棕榈油替代乳脂改变了代乳品中的脂肪酸组成,但不同脂肪酸组成的代乳品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无显著影响。

  • 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生物多样性大数据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也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将包括基于宏观与微观生物生态数据协同整合的大数据库和大数据深度挖掘与模型模拟运算库,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源数据整合和共享的标准以及数据集成应用的方法,实现古生物化石数据与遗传组学数据、生理与性状数据、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跨学科数据融合,与地理、气象、遥感、环境、国民经济等跨领域数据整合,形成完整的共享数据集或栅格化图集。利用分析模型和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多源生物多样性数据集的挖掘和利用,构建开放开源的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处理利用的通用接口,建立一个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包括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大数据系统,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标准化、可视化服务,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支撑我国生物多样性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

  • 民勤绿洲外围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种群分布格局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通过测定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外围4个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植被特征和黑果枸杞株数、株高、冠幅等生物学特征,以及黑果枸杞分布格局的点坐标,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s K函数,分析了民勤绿洲外围不同立地类型上黑果枸杞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 4个不同立地类型中植被物种数为:砾石地﹥盐碱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覆沙地,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存在多个科单属单种现象。② 黑果枸杞株数在盐碱地中最多,覆沙地次之,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和砾石地中最少;而平均株高由高到低依次是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覆沙地、砾石地;平均冠幅分布与平均株高类似。③ 在4个样地中,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和砾石地中的黑果枸杞呈现聚集分布;覆沙地中,黑果枸杞在较小尺度(0.2~0.5 m)呈现聚集分布,在较大尺度(1.5~2.5 m)呈现随机分布;盐碱地中,黑果枸杞种群表现为完全的随机分布。

  • 不同固液比例饲喂模式对断奶前后犊牛营养物质代谢及瘤胃发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前后犊牛在不同固液比例饲喂模式下,对营养物质代谢及其瘤胃发酵的异同,从而探索基于不同饲喂模式下的犊牛断奶方式。试验选用7日龄荷斯坦公犊牛36头,随机分成3组,各组采用相同原料组成、相同营养成分的代乳粉和颗粒料。在总干物质饲喂量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改变固液饲料饲喂比例,形成3种饲喂模式组:高液体饲料比例(HL)组,28~56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保持在1:2,56日龄断奶;对照(LS)组28~56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从1:2逐步降低到1:1,56日龄断奶;高固体饲料比例(HS)组,28~42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从1:2低至1:0,并于42日龄断奶。试验期77 d。分别于犊牛28、42、56和84日龄采集瘤胃液,35和63日龄进行断奶前后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断奶前,与HS组相比,HL、LS组犊牛总能代谢率相对较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后,HS组消化能代谢率、氮利用率及氮的生物学价值较HL组显著提高(P0.05)。84日龄时,HS组犊牛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丁酸比例显著高于HL组(P0.05)。综上可得,适量增加固体饲料饲喂比例有助于改善断奶前后犊牛瘤胃发酵环境,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提高断奶后犊牛饲粮能量代谢率、氮的生物学价值及氮利用率;采用高固体饲料饲喂模式,犊牛在42日龄固体饲料采食量达到1.0 kg/d实施断奶具有一定优势。 提高饲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