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对婴幼儿学习的记忆巩固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6

    摘要: 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指在睡眠期间,大脑对新学习的信息或技能进行重新处理和加强,从而使记忆更加稳定和持久的过程。睡眠在将新习得的信息巩固到稳定的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记忆类型不同,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同时,睡眠的不同阶段和特征对不同类型记忆巩固的影响也有差异。在成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的婴幼儿研究发现,即使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睡眠也具有记忆巩固的重要作用。在学习后经历睡眠的婴幼儿与那些没有经历睡眠的控制组相比,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婴幼儿在睡眠时,海马、内侧颞叶等与记忆有关的脑区会显著激活,睡眠纺锤波、慢波等脑电特征与婴幼儿记忆巩固效果相关。从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类型入手,介绍婴幼儿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的行为和脑研究的进展,帮助掌握睡眠对婴幼儿学习的记忆巩固作用。

  • 对恐惧学习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睡眠问题可能会诱发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焦虑、创伤性应激障碍、恐怖症等), 研究睡眠影响恐惧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 有助于增强对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以往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影响恐惧习得和消退主要是通过抑制vmPFC活动, 阻碍其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 从而导致恐惧习得增强或是消退学习受损。进一步研究发现睡眠不同阶段对恐惧学习相关脑区有独特的影响: 剥夺(缺乏)快速眼动睡眠会抑制vmPFC活动、增强杏仁核、海马激活, 导致恐惧习得增强, 消退学习受损, 此外边缘皮层的功能连接减少破坏了记忆巩固(恐惧记忆和消退记忆); 而慢波睡眠主要与海马变化有关, 慢波睡眠期间进行目标记忆重激活可促进恐惧消退学习。未来研究需要增加睡眠影响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研究、及昼夜节律中断对恐惧消退的影响, 以及关注动物睡眠研究向人类睡眠研究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 对恐惧学习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提交时间: 2023-03-25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睡眠问题可能会诱发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焦虑、创伤性应激障碍、恐怖症等), 研究睡眠影响恐惧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 有助于增强对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以往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影响恐惧习得和消退主要是通过抑制vmPFC活动, 阻碍其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 从而导致恐惧习得增强或是消退学习受损。进一步研究发现睡眠不同阶段对恐惧学习相关脑区有独特的影响: 剥夺(缺乏)快速眼动睡眠会抑制vmPFC活动、增强杏仁核、海马激活, 导致恐惧习得增强, 消退学习受损, 此外边缘皮层的功能连接减少破坏了记忆巩固(恐惧记忆和消退记忆); 而慢波睡眠主要与海马变化有关, 慢波睡眠期间进行目标记忆重激活可促进恐惧消退学习。未来研究需要增加睡眠影响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研究、及昼夜节律中断对恐惧消退的影响, 以及关注动物睡眠研究向人类睡眠研究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 国内外抱怨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06

    摘要: 本文对睡眠抱怨的概述、影响因素、评估工具进行综述,旨在引起医护人员对睡眠抱怨的重视,降低睡眠抱怨的发生风险,为睡眠抱怨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 中文版学龄前儿童障碍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7-2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目前我国对学龄前儿童的睡眠障碍研究较少,缺乏较为有效的量表可以进行筛查评估。目的 评价儿童睡眠障碍调查量表(Sleep Disturbance Scale for Children,SDSC)在中国大陆学龄前儿童中的信度和效度,为拓展SDSC的学龄前儿童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1年4-11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福建省福州、泉州、龙岩、三明、南平市的370名学龄前儿童父母进行SDSC学龄前版问卷测试,通过项目分析、Cronbach's系数、探索性因子、验证性因子、反应度、其他测量学特征等考评量表的信效度。 结果 共完成问卷402份,有效问卷370份,有效率92.04%。中文版学龄前儿童SDSC量表的Cronbach'sɑ 系数为0.86;KMO=0.85,Bartlett's球形检验2= 3013.30,P1.00的公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65.13%;采用原量表6公因子结构可解释总变异的60.539%,各条目的因子负荷为0.34~0.85。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2/DF=2.66,CFI=0.84,TLI=0.81,SRMR=0.08,RMESA=0.08。结论 中文版学龄前儿童SDSC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适用性,能够全面、详细地评估学龄前儿童的睡眠障碍,有利于临床医生早期筛查评估睡眠相关问题,值得进一步推广。

  • 电子媒体使用对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是否能被确认为独立的精神障碍?目前的争议来自三个方面:概念上难以明确IGD与正常游戏行为,其他精神障碍之间的差异, 且上瘾对象仅为网络游戏或包含线下游戏并不明确; 鉴定标准上DSM-5总结的9条标准没能刻画IGD的本质特征, 现行的18种诊断工具在内容,诊断阈限等方面参差不齐; 研究方法上缺乏理论支撑, 过分依赖问卷数据, 忽视电子游戏的积极作用.争议内容体现出研究者对网络游戏行为本身缺乏理解, 因此难以判断正常与异常的游戏行为.未来研究应考虑回退到对网络游戏行为的研究, 对网络游戏类型特点,影响网络游戏行为的各因素以及电子游戏的积极贡献做深入探讨, 以达到从本质上明确网络游戏成瘾的特质.

  • 伴周期性肢体运动脑卒中患者的结构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8-05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卒中后患者可伴有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临床多见却易忽视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对睡眠的影 响,国内外报道PLMS 对卒中患者的影响较少,需进一步研究。目的 探讨周期性肢体运动对脑卒中患者的睡眠影 响。方法 选取2020 年12 月-2022 年2 月于我院就诊,伴有睡眠障碍且行多导睡眠监测脑卒中患者81 例。根据睡 眠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PLMI)15 次/h 为界分为:PLMS+组(PLMI15)、PLMS-组(PLMI15)。比较并分析两组 之间的睡眠结构。结果 两组比较,PLMS+患者睡眠效率降低、觉醒指数增高,二期睡眠比例增加、三期睡眠比例减 少、清醒时肢体运动指数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睡眠分期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表明伴有觉醒的周期性肢体运动的脑卒中患者,客观存在睡眠紊乱,为心 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 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关联研究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3-08-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随着中国老龄化浪潮的快速推进,慢性病共病已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提出了重要挑战。夜间睡眠状况(睡眠时长和质量)对于调节老年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但当前针对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部分地区或中青年人群,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于 2023 年 4 月选取 2018 年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调查研究(CLHLS-HF)数据中 11 917 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采用比值比(OR)和 95% 可信区间(95%CI)表示;并采用基于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方法分析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剂量 - 反应关系。结果 11 917 名社区老年人中,平均年龄为 84.411.4 岁,年龄范围为 65.0~117.0 岁。研究对象包括 6 477(54.35%)名女性和 5 440(45.65%)名男性。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年限等协变量后,与夜间睡眠时长为 6~8 h 的老年人相比,夜间睡眠时长较短(<6 h)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OR=1.51,95%CI=1.36~1.67);与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相比,睡眠质量一般(OR=1.34,95%CI=1.22~1.46)和睡眠质量较差(OR=2.14,95%CI=1.91~2.40)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RCS图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呈U形非线性关联,最佳睡眠时长约为 7 h。结论 睡眠时长 <6 h、睡眠质量为一般或差的社区老年人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增加有关,社区老年人最佳的睡眠时长约为 7 h,正常的睡眠时长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慢性病共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鼻腔扩容术对阻塞型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主客观症状的影响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 探讨鼻腔扩容术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主客观症状的影响,为鼻腔扩容术在OSAHS中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56例于我院耳鼻咽喉科行鼻腔扩容术的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多导睡眠监测结果与鼻堵量表、嗜睡量表及鼾声量表评分。结果 鼻腔扩容术后OSAHS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较术前降低(12.3±4.0 vs 6.3±1.7,P<0.05),平均血氧饱和度(80.6%±11.3% vs 88.1%±14.4%)以及最低血氧饱和度(71.2%±10.7%vs 79.8%±13.5%)均增加(P<0.05);鼾声量表评分(5.7±1.6分 vs 3.2±0.7分)、鼻堵量表评分(8.9±2.0分 vs 2.8±0.7分)及嗜睡量表量表评分(12.1±2.7分 vs 5.6±1.5分)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 鼻腔扩容术在缓解OSAHS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及改善OSAHS患者睡眠打鼾、鼻堵及白天嗜睡症状方面效果明显,对OSAHS患者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 时型与抑郁的关系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抑郁症不仅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也加大了医疗保健的负担,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众多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症显著相关, 使睡眠时型成为探讨抑郁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新视角。睡眠时型包括清晨型、中间型和夜晚型。夜晚型是抑郁的风险因素, 清晨型则是其保护性因素。情绪调节行为机制和杏仁核、扣带回皮质等神经机制的探讨,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睡眠时型对抑郁的影响。未来研究还需要探索睡眠时型的多维结构, 增加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 丰富心理和生理机制, 加强干预性的实证研究。

  • 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年龄对结构的影响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年龄分别对睡眠结构的影响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22例因睡眠打熟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患者,并于次日在PSG下行CPAIP治疗,分别控制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年龄后,比较不同年龄组以及不同严重度OSAHS组的睡眠结构,并比较OSAHS患者CPAP治疗后睡眠结构、通气功能的变化。结果N3睡眠与AHI的相关性最大(r=-0.361) , REM睡眠及睡眠觉醒与年龄的相关性最大(r=-0.211,O.Z16)。四年龄组的AHI无显著差异下(P=0.185),睡眠效率、N1,N2及REM睡眠、睡眠觉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15,0.013,0.030,0.001)。随年龄增加,REM睡眠减少,睡眠觉醒增加。控制AHI后,睡眠效率及睡眠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严重度OSAHS组中,控制年龄后,患者的N1,N2及N3睡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17,0.001)。中重度OSAHS患者N3睡眠随AHI增加而减少。OSAHS患者CPAP治疗后,N1及N2睡眠显著减少,N3及REM睡眠显著增加,所有P<0.001。结论OSAHS与年龄相比,REM睡眠及睡眠觉醒受年龄影响较大,N3睡眠受OSAHS影响较大,CPAP治疗可改善OSAHS患者的睡眠。

  • 学前儿童问题与语言障碍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睡眠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前期的睡眠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行为、认知、语言和健康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 睡眠呼吸障碍、夜间睡眠不足以及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潜在威胁性因素。学者们提出了睡眠记忆巩固假说、警觉性假说和突触稳态假说来解释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即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游戏干预等睡眠问题干预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相关联的内在机制,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以及探究融合教育背景下有效的游戏干预方式。

  • 浅谈全科医学与医学的协同发展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7-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全科医学和睡眠医学作为国内目前新兴的两个临床学科,两者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交集,互补性强,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的交叉融合。国家专科医师认证体系中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全科医师从事睡眠医学工作开辟了道路,使其有良好的协同发展的基础及必要性。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全科医学与睡眠医学两者学科协同发展的基础及学科协同共建的必要性,并同时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在全科医学与睡眠医学学科共建方面探索取得的经验。

  • 学前儿童问题与语言障碍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1-08

    摘要: 睡眠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前期的睡眠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行为、认知、语言和健康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睡眠呼吸障碍、夜间睡眠不足以及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潜在威胁性因素。学者们提出了睡眠记忆巩固假说、警觉性假说和突触稳态假说来解释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游戏干预等睡眠问题干预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相关联的内在机制,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能力的关系,以及探究融合教育背景下有效的游戏干预方式。

  • 时型与抑郁的关系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20

    摘要: 抑郁症不仅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加大了医疗保健的负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众多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症显著相关,使睡眠时型成为探讨抑郁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新视角。睡眠时型包括清晨型、中间型和夜晚型。夜晚型是抑郁的风险因素,清晨型则是其保护性因素。情绪调节行为机制和杏仁核、扣带回皮质等神经机制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睡眠时型对抑郁的影响。未来研究还需要探索睡眠时型的多维结构,增加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丰富心理和生理机制,加强干预性的实证研究。

  • 时型与抑郁的关系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20

    摘要: 抑郁症不仅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加大了医疗保健的负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众多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症显著相关,使睡眠时型成为探讨抑郁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新视角。睡眠时型包括清晨型、中间型和夜晚型。夜晚型是抑郁的风险因素,清晨型则是其保护性因素。情绪调节行为机制和杏仁核、扣带回皮质等神经机制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睡眠时型对抑郁的影响。未来研究还需要探索睡眠时型的多维结构,增加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丰富心理和生理机制,加强干预性的实证研究。

  • 熬夜人群更容易焦虑和抑郁:一项基于微博数据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18-03-05

    摘要: [目的] 利用微博大数据探索熬夜和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根据微博用户在夜间的活动状态, 把100万活跃用户分为熬夜组和非熬夜组,比较两组用户在所发微博中出现的体现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相关词词频。 [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熬夜组的焦虑相关词词频显著高于非熬夜组,t=36.86,p<0.001;熬夜组的抑郁相关词词频显著高于非熬夜组,t=49.71,p<0.001。 [局限] 词频分析与用心理测量量表测量抑郁和焦虑的情感无法完全等同,基于大数据的词频分析虽然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分析方法,但不能完全替代严格的心理测量。 [结论] 入睡时间过晚会影响睡眠质量;熬夜人群更容易受到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困扰。

  • 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基于记忆重组的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睡眠通过影响记忆重组帮助创造性问题解决。其中,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主要帮助增强记忆间的新奇联系, 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帮助规则提取、形成关系记忆和记忆整合。而睡眠影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程度会受睡眠结构变化、在睡眠期间操纵记忆、任务类型的影响。目前睡眠影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理论解释中, 睡眠期间激活扩散程度增加已被较少关注, 从系统和细胞层面进行解释成为主流, 包括睡眠期间海马-新皮层的对话, 突触缩减, 以及重叠交替的记忆回放, 睡眠通过上述机制促进记忆重组, 进而帮助创造性问题解决。未来研究需通过转换需要创造性解决的问题类型拓展研究广度, 基于情绪记忆和记忆表征间的跨模态迁移深化机制研究。

  • 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与时间的关联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与夜间睡眠时间的关联。方法 2018年7月~9月,从安徽省阜阳市8个区、县随机抽取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6000人,纳入分析4837人。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地区、文化程度等)、生活习惯、慢性病史、睡眠时间和总体认知功能通过问卷进行调查。logistic回归被用于探讨夜间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联。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被用于绘制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剂量-反应曲线。结果 在未调整的回归结果中,与正常睡眠时间(6~8h)组相比,睡眠时间较短(≤6h)组和睡眠时间较长(>8h)组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的比值比分别为1.25(95%CI: 1.09~1.42)和1.41(95%CI:1.21~1.65)。进一步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的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睡眠时间组,睡眠时间较短组和睡眠时间较长组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的风险分别增加26%(OR=1.26, 95%CI: 1.09~1.46)和22%(OR=1.22,95%CI: 1.03~1.46)。基于性别分层,睡眠时间较长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联在男性老人中更显著,睡眠时间较短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联则在女性老人中更显著。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显示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受损发生风险呈近似“U”形关系,低点在7h左右。结论 睡眠时间较短或较长可能是认知功能受损的独立、剂量依赖性的关联因素;最佳的睡眠时间在7h左右;男性睡眠时间较长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联强度高于女性,女性睡眠时间较短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联强度高于男性。因此,应对老年人的睡眠时间进行指导,以缓解老年群体认知功能受损的发生风险。

  • 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从中医体质角度探讨大学生最佳时长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7-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睡眠时长与大学生健康密切相关,但关于大学生的最佳睡眠时长尚无定论,同时缺乏睡眠时长与体质的量效关系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睡眠时长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大学生睡眠时长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立意抽样结合滚雪球抽样法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1003例。中医体质量表-41条目简短版(CCMQ-41)用于评估大学生的中医体质状况,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测查大学生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和生活行为方式。以睡眠时长为自变量,中医体质得分为因变量,控制相关混杂变量,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长与中医体质状况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不同性别、年级、饮食习惯及有无既往史的大学生睡眠时长不同(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长与中医体质得分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样本人群的剂量-反应关系显示:平和质得分最高点结合偏颇质(特禀质除外)得分最低点的睡眠时长约为8h,睡眠时长>8.5h,平和质得分呈现降低趋势,气虚质、气郁质得分呈现增高趋势。性别分层的剂量-反应关系显示:男、女生平和质得分最高点结合偏颇体质(特禀质除外)得分最低点的睡眠时长均为8h左右,与总样本结果一致。结论:综合考虑各种体质状况,大学生每日最佳睡眠时长约为8h;同时应控制睡眠时长不大于8.5h,以防增加偏颇体质发生的可能。